政企“信息破壁”背后的淄川探索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06 116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苏莉

2025年已经过半。

在淄博吉源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项目负责人正为年产30000支陶瓷纤维管的手续发愁。

“手续办不下来,产品就没法及时投产进入市场,会错过最好的销售期。我们来淄博办厂,人生地不熟的……”想到这,企业负责人孙向海着急万分。

而在这时,淄川区龙泉镇政府工作人员提着文件袋推门而入:“材料交给我们,你们只管生产。”接下来的日子,从立项材料现场指导完善,到工商登记窗口现场对接,再到环评备案全程跟踪代办。工作人员每日准点“报到”,当技术团队还在调试设备时,全套审批文件已整整齐齐送达案头。

“我们连镇政府大门都没进,投产时间却提前了一个月。”孙向海感慨说道。

淄博鹏宇祥包装印务有限公司也遇到了像吉源达这样的发展困境,当该公司遭遇融资难题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马上带着金融机构上门召开“车间会议”,政策宣讲与融资方案同步推进,形成“需求收集-方案制定-资金落地”的服务闭环,帮助企业最快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样的场景在淄川区已成常态。

以龙泉镇为例,今年以来,镇政府全员上阵,183家企业实现了走访全覆盖,27个重点项目专班与企业肩并肩的常态化服务,11个贷款、用地等难题在“顶格协调”中迎刃而解。

“‘移动办公室’本质是服务阵地的战略转移。干部们不再坐等企业上门,而是直接进厂房进车间实地办公,金融服务从银行柜台延伸到生产线旁,行政审批从办事大厅前置到项目现场。通过专班与企业实时联动以及全程贴身服务,拆解的是政企间的‘信息壁垒’,破除的是阻碍发展的‘隐形门槛’。”龙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政府工作人员离开办公桌,背着文件袋穿梭于企业之间,实现的不仅是政策“快递员”的身份转变,也承担着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政企破壁重任。

服务半径的缩短,换来的是发展速度的跃升,而这也是淄川区今年以来不断从企业需求出发,深度调研,打造定制化政务服务特色标杆场景的探索之一。

据淄川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淄川区不断深化模式创新,推动政务服务“微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衍生服务,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接下来,还将有更多有针对性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工作模式落地,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

责任编辑:李艳晨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