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艳蕊 通讯员 史靓 张莹莹
8月1日,阳信县洋湖乡举办以“触摸渤海红色印记 传承不朽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红马扎 面对面”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活动聚焦滨州大地孕育的“老渤海精神”,以沉浸式宣讲激发新时代奋进动能。
宣讲员以饱含深情的讲述,将“老渤海精神”的磅礴力量娓娓道来。不屈不挠的脊梁——1942年日寇“铁壁合围”中,阳信武工队长李红光身负重伤,以芦苇为杖坚持指挥“麻雀战”,誓言“芦苇能在盐碱地扎根,咱就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活下去!”的铮铮铁骨,让在场者无不动容。艰苦奋斗的壮歌——回溯上世纪50年代“治碱大会战”,共产党员带头跳入冰水挖渠,群众推独轮车运土方,十年鏖战变1200公里灌渠为血脉,让20万亩盐碱滩化作“希望田”的史诗,诠释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顾全大局的胸襟与无私奉献的初心,在面对面交流中引发强烈共鸣。宣讲员动情讲述淮海战役时滨州百姓“最后一粒米送前线”的赤诚:博兴李奶奶捐出孙子满月酒的小米,那句“解放军吃饱了打胜仗,比啥满月酒都金贵!”的朴素话语,与渤海区3亿斤粮、18万青年参军的浩荡支前洪流,深深震撼了聆听者。展厅内,那件绣着“为民”二字的县委书记血衣的图片,无声诉说着1942年他为掩护群众转移壮烈牺牲的故事,“人民至上”的信念在此刻具象为滚烫的传承。
此次“红马扎 面对面”活动,以可触可感的红色叙事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通道。接下来,洋湖乡要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内核,转化为推动洋湖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续写“党政军民同心干”的新时代篇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