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高鹏
盛夏的淄川区龙泉镇台头村,天气炎热。
“河边步道该加装路灯了”“长者食堂菜系能不能换换花样”……几位村民围坐在“柳泉建言亭”中乘凉,一边聊天,一边通过手机将刚讨论出的建议通过线上汇入村里的联络平台。
“让每位村民成为村庄设计师。”村书记主任冯珂介绍说,而上述一幕,正是龙泉镇深化推进“站点结合、一体两翼”人民建议征集新机制下的日常剪影。
这项以台头村为原点、辐射全镇的创新实践,正在从理念谋划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
民意始终是决策的源头活水。
然而,如何让零散的建议更系统,表达更畅通,成果转化更高效?成为一道亟需破解的治理课题。
2021年12月,一个关键契机出现——台头村被确立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省唯一设在村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
依托此点,台头村构建了辐射淄川区的信息采集网络,在代表法、矿产资源法、《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等十余部法律法规草案征询中贡献了上千条意见建议,其中包含28条被采纳的“基层智慧”。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从“台头模式”到“台头标杆”的跃升。
与此同时,另一股力量也在生长。
2024年9月,淄川区被省委社会工作部确定为全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试点区县,其着力打造的“柳泉建言”品牌,正通过“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的“三事工作法”“全镜面对面”及“一网三联”等工作品牌,将触角延伸至城市与民生的每个角落。
两股力量如何交汇?一个大胆的构想应运而生。
2024年10月,淄川区委社会工作部“柳泉建言”与台头村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联姻”,创造性提出“站点结合、一体两翼”新机制。
“所谓‘站点结合’,即台头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专注法律建议)与龙泉镇人民建议特约联络站(聚焦更广泛的人民建议)物理空间、工作力量、活动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1+1>2’的聚合效应;‘一体两翼’则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为‘一体’,支撑起‘法律建议征集’与‘人民建议征集’间功能互补、协同并进的‘两翼’。这意味着,人大代表、立法联络员、普通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在此既能聚焦国家法律‘大框架’建言,也能围绕房前屋后‘小确幸’发声。”冯珂介绍说。
村里的立法联系点方面村民研读法律草案,室外广场上的“柳泉建言亭”则方便村民通过扫描建议征集二维码进行意见反馈,实现“随时随地,扫码即提”。法律与民生的议题在同一物理空间自然交汇,在冯珂看来,这项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构建了一套严密而活跃的运行体系,这不仅是工作载体的叠加,更是理念的升维,让最广泛的民意找到最高效的表达与转化通道。
尽管机制运行时间不长,但其催生的“民主生产力”已清晰可见。
无论是闲置村小学蝶变为功能齐全的文体中心,还是儿童游乐区与长者食堂的升级提升,仿古城墙式河岸、徽派装饰民居、博爱卫生站……这些让村民眼前一亮的村变亮点,都是从“人民建议池”中打捞出的“金点子”。
“今年根据群众提议,村里又新上了台头书院,聘请文化学者义务讲学;拓展了长者食堂项目,在‘二月二’、端午等节日包彩粽,免费发放……”冯珂介绍说。
据龙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全镇收集人民建议1362条,转化落地项目同样令人瞩目:龙口玉石街的哪吒墙体彩绘点亮古老街巷、龙西湖畔的三峡移民公园成为休闲新地标、各村居沥青彩虹路与精巧的口袋公园串起宜居生活、台头“龙抬头”民俗表演2.0升级版、和庄村“油菜花节”等文化活动成功举办……
通过这项创新性工作,使民生民意的征集范围由“局部性”向“广泛性”拓展,渠道由“单一式”向“多元化”延伸,内容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聚焦,结果由“程序性”回复向“实效性”转化跃升,正是因为让村民反馈有回应有落实,才使得龙泉镇在去年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获得全市全区“双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
“龙泉镇创新提出的‘站点结合 一体两翼’建议征集新机制,使每一条饱含群众智慧与关切的建议都能得到及时的倾听、重视与反馈。”淄川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李国如是说。
正是因为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才能在镇域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做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