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学后,全家都乱了套。”据报道,有家长为帮助孩子重回校园,举家搬迁、全家接受心理咨询,感叹“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的认知洗礼。”如今,一些青少年自身陷入休学困扰,家长为此心力交瘁。休学了,就意味着“失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媒体调查显示,近年来,受学业压力过重、亲子关系紧张、青春期叛逆等因素交织影响,我国多地厌学、拒学青少年有增加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面向休厌学青少年的社区/基地在全国至少有25个。长期以来,在普遍认知中,“社会时钟”有着固定的运转节奏——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升学,似乎这套标准化的成长轨迹,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池。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潜意识里,休学等同于“掉队”,多数家庭甚至青少年自己都无法接受。
“叛逆也要有个限度”“怎么别人能上学就你不能”“不上学你就落后了”……在不少碰到孩子休学困境的家庭,不少家长忙着质问“你怎么能这样”,而忽略了好好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抛开“社会时钟”这个“强行”的概念,我们需要摘下有色眼镜,重新审视青少年在标准化要求下被忽视的一些成长问题。
青春,本就充满变数。有的孩子在压力下身心健康亮起红灯,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有的孩子对一成不变的生活轨道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减速信号”。
有研究者观察过百余名休学青少年,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几个共性:自我要求高却自我认同低,在学业竞争中持续消耗自我价值感;在僵化的教育框架中找不到意义,陷入“为何而学”的迷茫;在家庭和校园中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
更深层的原因,指向教育生态的失衡。比如,午休时间全被习题讲解占据,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标准答案束缚,“唯分数论”压缩多元的成长空间,等等。当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情绪需求处在边缘化的境地,何谈认识自我、调整节奏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是突然的任性,而是长期压力下的决堤,更不能用“抗压能力差”来简单归因。
无论是担心孩子回不去校园,还是害怕周遭的议论,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不想偏离“社会认可的路径”。有些家长急于寻找“灵丹妙药”,反而催生了良莠不齐的“休学产业链”,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却适得其反。还有人将“能返校”等同于“已康复”,孩子强撑到校,陷入更深的内耗。
理性看待休学,根本上是要转变观念。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提示,也是重新校准人生坐标的机会。
不妨从“控制者”转变为“陪伴者”。与其逼着孩子回到厌恶的地方,不如在休息的日子里一起做点“无用之事”:去郊外观察植物生长,在家学做一顿饭菜,甚至只是安静地读几本闲书。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经历,却可能帮孩子放下焦虑,找回内心的秩序。
不妨从“质疑者”转变为“倾听者”。多点理解和耐心,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感受和恐惧的空间;鼓励他们探索并正视自己内心需求,找到前进的动力。
破解休学困局,最重要的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接纳包容的空间,让他们知道,人生可以适时按下“暂停键”,这不是逃避、偏航,更非堕落、垮掉,而是为了积蓄蓬勃的力量继续前行。
教育从不是为了生产“标准件”,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成长也从不是匀速前进的马拉松,有时停下来整理行囊是为了更好前行。多一点弹性,多一些可能,是对青春的尊重,也是对成长的宽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