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私域直播”成了销售问题产品的坑老新套路。
央视《财经调查》调查发现,老人为了领到免费的鸡蛋,扫码进了一个“香山真选线上超市”的微信群,群里每天发布直播链接,收看领取福利券,诱导老人去看带货直播,主播会向老人们推荐各种产品。而且主播销售的产品很多明显有问题:一是在主流网站上根本找不到相同品牌的商品,价格明显畸高;二是,主播推销这些产品是“满嘴跑火车”,商品也严重货不对板,比如,主播宣传一款磁悬浮鞋和鞋垫有“独家专利及神奇功效”,其实只有一个外观专利,销售的五常大米明显是冒牌货。
“私域直播”成了坑老的“私人订制”,以“免费领鸡蛋”为诱饵,将传统线下“会销”升级为线上隐蔽操作,专盯老年人钱包进行精准收割。从业者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之前就是做“会销”,就是以旅游等名义,将老人诱骗到封闭的场所里搞洗脑式的推销,之后这种灰色模式因为受到了严厉监管而一度风头不再。想不到的是,“会销”秽土重生,转到线上。其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使得坑老范围扩大——原来“会销”只是针对有限数量的老人,如今网上直播带货可以对更多老年人进行洗脑收割。
这种直播模式利润惊人,加盟商只需吸纳足够的老年会员,便能快速回本。据报道,某门店17天营业额竟达31.26万元,这背后是无数老年人被榨取的养老钱,以及因其购买大量高价劣质产品,所造成的与子女之间严重的情感隔阂。
“银发经济”本应是服务老年群体、提升生活品质的产业,却被不法分子扭曲为“坑老骗老”的敛财工具。所谓“私域直播”表面上是创新营销模式,实则是规避监管的“新马甲”,利用网络手段逃避对消费者的责任,其直播间采用“非请勿进”机制,直播结束即链接失效,无回看记录,消费者事后难以取证、难以维权。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数字平台的隐蔽性,将虚假宣传和假冒产品包装成“独家福利”。
坑老的消费欺诈正在“迭代升级”,监管手段也必须跟上群众的迫切诉求,特别是针对“私域直播”泛滥,要精准治理和规范,揭下他们的伪装“画皮”,还原真实的销售责任关系;对“私域直播”要有公开的监管、公正的处理,不容他们在阴暗的角落里坑害老年人。
“私域直播”目前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还是因其躲在了监管的灰色地带里。在监管相对规范的大平台上,没有他们的身影,而是利用扫码入群等拉起所谓的“私域”,借以对抗监管。所以,针对“私域直播”所谓隐秘性、难以取证、难以维权的特征,需要监管力量下沉,压实经营主体的责任,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提出要求:直播经营者应当“对产生交易的消费者提供该交易订单的直播视频回放功能,回放时间自直播结束之日起不少于30日”。面对“私域直播”的新乱象,需要监管部门更新管理措施、提升监管本领。
“私域直播”不该是骗子的“避风港”。从之前被人喊打的“会销”到目前隐蔽到网上的精准收割,“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对这些在夹缝当中浑水摸鱼的从业者,需要监管延伸、责任到位,才能撕下“私域直播”的伪装,还“银发经济”一片净土。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