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31 1187

7月30日,东营市“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第十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润生,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薄纯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胥华远,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学东,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文辉参加。

梁润生介绍,近年来,东营市认真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各项部署,锚定经略海洋、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接续实施两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610.72亿元,其中,13个海洋主要产业实现增加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9.8%,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

坚持突出特色,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现代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显著,上半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同比增长4.6%。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50万平方米;水产苗种繁育能力突破500亿单位,建成全国重要的南美白对虾、海参苗种生产基地;东营市垦利区、河口区先后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东营市入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2亿元。海洋油气业稳步增长,上半年,胜利油田海上原油产量179.6万吨/年,中海油东营上岸原油量达464万方。海洋化工产业基础坚实,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烧碱产能195万吨,占全省的16.6%,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氯碱产业集群和高端盐化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工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全市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140家以上,产品涵盖油田勘探、钻井、海洋油气工程等全产业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首批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招引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科技等15家头部企业入驻,签约落地产业链项目37个,投产运营21个,园区建设速度、产业集聚度、链条完整度走在全国前列。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渤中海上风电A、B、B2、G场址项目并网发电,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加快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988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67%。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实现破题,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运行,成为全省最大的海水淡化制备脱盐水工程,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5.8万吨/日。海洋服务业加速跨越发展。石油钻采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石油装备产业大脑列入全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宣传推广活动入选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坚持港产融合,着力打造亿吨深水大港

东营市始终把港口作为开放发展的战略资源,全方位推进强港建设。上半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595万吨,同比增长17.64%。东营港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东营港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一突堤集装箱码头实现首航、通用泊位对外启用,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主体落成。广利港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突出海河联运枢纽港和海上风电母港目标定位,建成6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全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投入使用。小清河复航工程全线通航,为全省河海联运打开新通道。集输运体系日益完善。东营港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铺设原油及成品油长输管道近300公里,配套库区2200万立方米,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加快建设,构建起“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

坚持科技赋能,着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东营市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创新要素向海洋领域集聚,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快海洋产业技术攻关和重点工程载体建设,全市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38家,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家。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威飞海洋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研发制造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企业,胜鑫公司攻克海洋高含硫环境下油管防腐难题,打破智能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深海高性能防腐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垄断。引育海洋高水平人才。全市争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4个,培育涉海领域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聘请中科院海洋所、水生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30余名专家为科技特派员,为全市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树牢“人海和谐”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坚决守牢生态底线。加强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扎实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黄河口湾区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创历年新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十四五”以来累计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退养还滩678.57公顷,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全域攻坚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综合治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黄河禁渔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60亿单位,全市近海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改善。

下一步,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坚决扛起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战略使命,锚定经略海洋、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保护优先、陆海统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壮大海洋产业、聚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港口,为东营“走在前、挑大梁”贡献更大海洋力量!(大众新闻记者 陶敬玉 杜美萱)

责任编辑:王明华

陶敬玉

黄三角早报视频编辑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杜美萱

牢记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