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平邑县温水镇永安村,包庆荣三个字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深深扎根在乡亲们心里。
七十二年的风霜爬上她的鬓角,却没磨钝她指尖的灵巧。屋里的缝纫机总在“哒哒”作响,老花镜后的眼睛盯着布料,银针穿引间,细密的针脚像撒下的星子,把对远方子弟兵的牵挂,一点点缝进鞋垫的纹路里。
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家妇女,用半生光阴做着三件事:给兵娃子们纳鞋垫,替五位老人尽孝心,领乡亲们蹚致富路。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沂蒙山上的清泉,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成了新时代沂蒙精神最鲜活的模样。
针脚里的家国情
8万鞋垫从沂蒙山飞到了边防哨所
在永安村,你很难看到包庆荣串门闲聊的身影,却总能听见从她家里传来的“哒哒哒”缝纫机声。这声音,是她对子弟兵们绵延不绝的关爱,是她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包庆荣的拥军之路,始于1989年。1996年,她的儿子也踏上了当兵的征程,让她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牵挂和干劲。“儿子去当兵了,我就想庆祝一下,也不知道能做啥,就觉得做双鞋垫,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包庆荣朴实地说道。
说干就干,她日夜赶工,缝制了2000多双鞋垫,寄往了儿子所在的部队。从此,这一针一线的牵挂便再也没有间断过,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鞋垫。
包庆荣做的鞋垫
2002年,她用编席、养猪卖的钱为陕西部队买了一台电脑,方便战士们学习,同时还带去了2000双自己精心缝制的鞋垫。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包庆荣心急如焚,连夜赶制了1000双鞋垫寄往灾区,为抗震救灾的子弟兵们送去支持。
2013年八一建军节,她独自一人坐了六天的火车,将2000双鞋垫送到了新疆喀什的边疆战士手中。
2014年6月,为兰州军区总医院寄去鞋垫1000双;11月,又为四海山部队送去鞋垫1000多双……
西藏阿里的风雪、新疆喀什的戈壁、兰州军区的病房…… 从1989年至今,8万双鞋垫从永安村出发,抵达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外面保卫国家,家里有人想着他们,让他们安心。”说着,包庆荣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心满意足的笑。
五个老人一个“闺女”
把“孝”绣成村里的风景线
走进包庆荣的家庭沂蒙精神红嫂馆,一张老旧的全家福格外引人注目。照片里,几位老人安详的笑容,传递着这个家庭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
三十年间,包庆荣以羸弱之躯,同时担起照料婆家大伯、公婆和娘家父亲、叔叔五位老人的重担。
“俺公公是战斗英雄,娘家爹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公公的哥哥、娘家三叔都是陈毅担架队的队员,俺不能让这些打下江山的功臣,到了晚年连个窝都没有!”
五位老人相继病倒失去自理能力后,她的生活便成了24小时不打烊的护理站。她每天为老人读报解闷、悉心按摩,还一口口地喂饭。一本厚厚的护理日志,详细记录着老人的点滴变化与需求。
无数个日日夜夜,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寒冬腊月里更是和衣而眠,只为了能随时起身照料老人。家门口常年晾晒的尿布与被褥,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见证了她的孝心与坚韧。“好媳妇包庆荣”的美名,传遍了十里八乡。
在家庭沂蒙精神红嫂馆,包庆荣讲述拥军故事
在她的影响下,这份良好的家风早已化作家族基因。儿子孙建军定期义务为村里孤寡老人检修房屋,守护一方安居;女儿在县城开糁馆,开业第一天,女儿把第一锅糁汤,免费舀到了平邑镇敬老院150多位老人的碗里;就连孙子孙浩嘉,也用压岁钱买了2万只口罩捐赠给一线医护人员。
在她的带动下,永安村尊老敬老、爱党爱军蔚然成风,这种良好的风气还逐渐影响了周边各村以及全镇30个行政村。
打井铺路建大棚
把土路走成致富路
在拥军之外,包庆荣的心始终像根系般深扎在故土,与乡亲们的冷暖紧紧缠绕。
1998年,当选临沂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的她,肩上又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次年的临沂市人民代表大会小组讨论会上,包庆荣提出了解决村里人畜吃水难的议题。经讨论,决定由市人大常委会出资10万元援助该村建一口水井。
援助款很快到位,包庆荣成了工地上最忙碌的身影。短短 40 天,一口内径 10 米、深 13 米的井便在村头立了起来。2000 年春天,清亮的自来水顺着管道流进了永安村的家家户户。
五年后,她又跑遍相关部门争取支持,让 8000 多平方米的村街铺上了平整的水泥。孩子们光着脚在新路上追跑,老人们搬着马扎坐在路边晒太阳,看着车轮不再陷进泥坑,包庆荣站在街口笑出了声 —— 这条路,不仅通到了各家各户,更通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
日子稍宽裕些,包庆荣又盯上了家门口的土地。“光解决吃穿不够,得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她和儿子商量建起了7座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请来技术员教大家学技术、育新苗,探索产业兴农之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采访结束后,包庆荣又坐在了缝纫机前,继续为军营的子弟兵们赶制新鞋垫。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的是她对子弟兵们的深情厚谊,还有那句永不褪色的誓言:“只要还能穿针,我就要为子弟兵缝下去!”正如温水镇传唱的那句民谣:“红嫂精神今犹在,春风化雨润乡邻”,这便是对这位沂蒙红嫂最动人的礼赞。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