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赵富强:寻找课堂教育的“魂”

青年说 昨天18:40 103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曹县普连集镇中心小学教师 赵富强

前一段时间,一个微信好友给我推荐谢凡、姬向群、崔若峰三位老师主编的《学与教:探索中国课堂核心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说这是《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为庆祝创刊3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纪念文丛之一,都是当今中国一些知名校长和老师撰写的,是一个个区域、学校蓬勃生长的行进历程,对推动今天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很有借鉴价值。翻开书,我被书中一个又一个的课改故事吸引,他们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教育人,与我们分享了在课程、教学、教研、评价、作业等学校管理方面的精彩改革案例。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崔志钰老师撰写的《走向多元共治:“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变革》,文章写于2017年,而2020-2022年三年中,我国多个地区不少学校被迫让学生离校,在家上网课。网课一开始,让不少老师手忙脚乱,大家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把网课上好,不知道如何网上管理学生,很多老师都是边学边教,常常是晚上学习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去教学生,学生学习效果自然没有在学校课堂是好。如果大家都像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用超前的思维去接受新事物,未雨绸缪,一定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场景了。

读了北京市第四中学赵宏伟老师的《走班分层教学,北京四中的基本经验》,使我想到了我的弟弟,他小我12岁,平时爱捣鼓一些小玩意(如钟表、收音机等),拆了装,装再拆,学习成绩一般。2005年高考时,只考了460多分,好学校考不上,爸爸就把他送到天津的一所职业学校。进入学校一年后,弟弟因为想学程序编排,向爸爸提出买一台电脑的要求。虽说弟弟上的学校爸爸不满意,但对弟弟的这个要求,还是答应了,并且给他买了一个特别好的笔记本电脑,戴尔的,6000多元呢!可是,一年之后,他在2008年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了数控专业的一等奖。一时间,学校要他留校,企业争着聘任他,天津市教委保送他上一类本科院校……

他的成功出乎了所有教过他老师的意料,也出乎全家人及所有亲友的意料,也让我这个教师对一直坚守的优秀学生标准产生了质疑。其实,很多天才型人物,在牙牙学语期,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被锁死,很多天才还没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天分就已经永远消失,而且双方都对这一切无知无觉——然后我们以为没有天才。北京四中基于对学生在同一课程学习中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判断,按照学生的单科学习能力,采用“走班分层”的形式进行分层教学,解决了学生差异发展问题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对该科的兴趣越浓厚、学习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越好。学校为个别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形式营造了发展、成长的环境。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刘春艳教授的《以“考改”促“课改”:透视北京市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一文中,作者给我们介绍北京在近年来高考数学试卷命题人注重应用型,所出的题目呈现的情景是具体的、真实的:有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有社会情景,有科学情景。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读懂题意,其次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经验,整个思维过程都是开放的。这不仅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且也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记得前几年县一中小升初有的考题是“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进入学校大门,你看到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而浙大竺院新生选拔考试,常有“神题”出没。继“番茄炒鸡蛋怎么做”“湿面条和干面条,哪种需要煮的时间更长?分别需要怎样的火候?”“怎样判断鸡蛋是否新鲜”等令人脑洞大开的“神题”,因为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神题”,是应试氛围下的一股清流,迎合了公众对理想教育状态的美好期盼。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现象却大有成为常态之势。教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不是让他们读、背,就是在题海中遨游,导致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似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如何破解这种教育的窘境,既需要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也离不开试题本身的变革。竺考中来源于生活的“神题”,学生们不可能从哪本书上“背”下来,关键在于平时的“实践”和认真观察,无疑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广东省课改区中考试卷的考题更富有创意: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并模仿《感动中国2004》颁奖词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这位英雄人物。这一命题把现实社会同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完美地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对考生进行了一次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和教育……

我曾经还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在一些大城市,爷爷奶奶扛着工具到学校帮孙子、孙女打扫卫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从小学到大学,在课本中很难看见稻、菽、麦、黍、稷,很难看见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田,商品怎么交换。近日新闻,嘉兴一位30多岁的车主,居然不认识麦子,误把麦田当成了长满野草的荒地。为体会一把驾驶越野车的刺激,他驶入麦田玩起了“速度和激情”,在麦田来回碾压上百米,造成部分麦子受损,这就是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不一样的作业:“学习报告”》是山西省新绛中学宁致义校长写的,他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课改,用带有研究性的“学习报告”代替传统的课后作业,学生的“学习报告”与学校推行的“半天授课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半天自主学习,写出“学习报告”,然后根据“学习报告”,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这是落实陶行知先生提出并极力推广的“为教而学”的最好的学习方法,课堂展示正是实行“为教而学”的有效途径,而写好“学习报告”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学生不在是当做知识的容器,而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学生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个神圣的事业,因为他们肩上有了崇高的使命——他们要去教会同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也非常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处处都能发现语文。

前几天,在抖音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8岁的孩子子吃着某品牌瓜子,指着包装带上“粒大看的见”几个字,对母亲说:“这‘的'应该是双人‘得’,字都写错了,这假的某品牌瓜子吧!”或许是母亲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把视频发了出来,引起了网友们对“的、地、得”使用的大讨论,其实两者都是对的,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这里用"的"强调瓜子的"大",用"得"只能告知瓜子本身作为物体客观的"存在",在这里用"的"更合适。从这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我猜想他有一位睿智的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观察、思考的作业,学以致用。

总之,《学与教:探索中国课堂核心智慧》一书,把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那些最有影响力的面孔和那些最有朝气的声音带给了大家,好似一个个闪亮的路标,指引着我们踏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航程——寻找课堂教育的“魂”。

责任编辑:巩悦悦

巩悦悦

不忘初心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