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隽秀苍厚摘药山

新悦读 07-25 3260

文|罗新海

家乡有一座山,山上有老子庙,山下有老子村,民间还有众多老子的故事和传说,此山就是安丘市西南部的摘药山。

摘药山雄踞柘山与石埠子两地交界,古为齐、鲁边陲。相传春秋时,道家始祖老子(李耳)曾于此采药制药,故名“摘药山”;因其高耸,登顶似可揽月,亦称“摘月山”;早年遍生柘树,又曰“柘山”。

盛夏仰望,群峰之中,摘药山险峻突兀,葱茏叠翠,云雾缭绕。山顶庙宇建筑与齐长城遗址时隐时现,蜿蜒逶迤的步行台阶掩映在绿色里,直入云端。山间一壑一路,一宇一石,一草一木,皆为风景,是传说,是历史,是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摘药山虽非名岳,却有圣贤。山顶老子庙,相传始建于西汉。最高处为供奉老子的太清宫,其下玉皇殿,殿前碧霞寺、三官庙、太平阁、望海亭等错落有致,庄严肃穆。庙宇几经废建,多为山石结构,周砌石墙,古朴自然,似在诉说千年记忆,蕴藏动人故事,等待过往游人倾心聆听。

资料片

山上草木葳蕤,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盛产柴胡、丹参等药材。传说当年老子就是看好这块风水宝地,于山腰开洞定居,采药炼丹,广济民间。后人感念恩德,尊称老子为“老子爷”,其居所名“老君洞”,采药歇息处称“李家顶”,山下追寻其迁居而来的后人李姓村,叫“老子村”。摘药山平常游客络绎不绝,尤以农历三月十五老子庙会为盛,四方百姓齐聚庙前,虔诚供奉。明代江西道监察御史刘朴尊崇老子及此山,曾赋诗《高柘山》:“闻道仙人常摘药,骑虹隐约过长城。”

“幽旷山中乐”,此等参禅悟道之境,正合隐逸山林。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国家藏书的官员,一生修行宣讲道德,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写下经典哲学巨著《道德经》。相传老子卸任后归隐摘药山,于苍翠山峦、风声鸟鸣中,采药济世,潜心修道,体悟“自然即道”,在此完成《道德经》上篇初稿,故有“老子隐居摘药山,完成经书大半部”之说。

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足迹踏遍山隅,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已深植于此,成为摘药山的思想高峰,也增加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令人仰慕敬畏。厚重的老子文化传承,深深晕染着一代代当地百姓。周边的万顷梯田、古朴村落、烟火农家,以及孔子女婿公冶长书院、千年银杏夫妻树、“天下无二坊”庵上石坊、齐长城、齐大夫召忽墓等人文古迹,如颗颗珍珠镶嵌其中。生活于此的人们,秉承老子“道”之精髓,质朴善良,包容真实,勤劳奋发,日子过得和谐惬意。历经风雨沧桑的摘药山,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风过山巅,四顾俯瞰,周边群山延绵数十里,山岭是绿的,河流是绿的,村庄是绿的,田野是绿的,绿色在遥远的天际缓缓流淌。山脚下的“安丘天路”横亘东西,起伏蜿蜒如画。这条“我家门口最具人气的路”,穿过群山原野,承载着无限希望,给人们以幸福的憧憬。置身于云蒸霞蔚间,自己好像也成了山水画中人,恍若穿越千年时空,与哲人晤谈学道,心里绪一片澄清宁静。风景这边独好!

回望摘药山,晚霞中峰峦梦幻缥缈,挺拔隽秀,神奇苍厚。她需要我们深度地品读,却怎么也品不尽、读不完。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