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丨首个校园配餐国标护好孩子舌尖上的安全

论见黄河口 07-23

每天中午,当中小学在校就餐的孩子们打开午餐盒时,背后是家长们对食品安全的牵挂。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校园配餐的国家级标准,犹如给孩子们的午餐装上"安全锁"。

近年来,校园配餐安全事件屡屡刺痛公众神经。乱象背后,是长期缺乏统一国家标准的行业困局。数据显示,我国校园配餐市场规模已占餐饮业半壁江山,但各地标准不一、监管乏力,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降低食材标准、简化加工流程,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配餐标准已成为民生刚需。

新国标直击行业痛点,构建起全链条安全防线。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检验员,建立"每日检查、每周排查、每月分析"的防控机制;食材采购实行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每批次留存检验报告,每年完成全品类检测;加工过程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关键操作实时对学校和家长公开;配送车辆安装定位系统,发现风险立即启动召回。这些规定精准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为食品安全筑牢"防火墙"。

标准创新之处在于将"明厨亮灶"延伸至配餐企业,让隐藏在工业园区的中央厨房暴露在阳光之下。家长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午餐制作全过程,这种"可视化信任"比任何承诺都更有说服力。热食1小时内分装、留样保存48小时等细节规定,看似微小却构建起关键的追溯屏障。正如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所言,标准实施后,每个环节都有记录、每步操作都可追溯,真正实现"来源可查、过程可控、责任可追",推动企业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

学生的午餐安全,关乎国家未来的健康根基。这部国标既是制度保障,更是监管者坚守底线的责任召唤。当然,标准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比如,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家长监督专业性欠缺可能导致形式化。当每个环节都把标准转化为自觉行动,当每个孩子都能吃到放心午餐,这部标准才算真正完成使命。这不仅是对亿万家庭期盼的回应,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民生领域的温暖注脚。(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责任编辑:王明华

张婧婧

讲好每一个故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