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守护高风险作业安全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2

面对油气开采中动火、吊装、高处、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环节,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以“思安能安践安,安身安企安家”安全文化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强化“三位一体”模式,打造出高风险作业风险管控的“孤岛模式”。今年上半年,该厂高风险作业量同比减少11.6%,施工问题数下降14.9%,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

从源头拧紧“安全阀”

“管安全就是管风险,风险管控的最高层级是本质安全”,这是孤岛采油厂“周一晨讲”反复强调的理念。为破解高风险作业难题,该厂制定《安全创新成果评选办法》,挖掘推广42项安全创新成果,推动全员以技术手段实现源头减量风险降级。

在油气集输管理中心孤三注水站,一台不停产自动排砂装置正在运行。“过去清罐需停产开罐,工人面临中毒窒息、静电爆炸等风险。现在通过油压机驱动密闭排砂作业,风险归零。”中心副经理于建洲介绍,这项技术已经在2000立方米污水罐成功试验2次,目前正在孤六联合站5000立方米油罐安装试验。

高压线附近吊装作业曾令施工人员提心吊胆,孤岛采油厂自主研制的距离感应探测器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曲臂距高压线小于安全距离时就会自动报警,就像给吊车装了‘电子安全员’。”一名施工人员说,装置已成功预警50余次。

数字化转型也为安全赋能。采油厂投入专项资金升级信息化门禁系统,在7个联合站和3个接转站安装人脸识别闸机,已拦截12次资质不符人员入站行为,入站资质审核时间缩短了3分钟/人次。而“一键式定量装油系统”则实现单井拉油装卸全程自动化,只需动动手指,系统就能自动完成30分钟倒计时熄火,静电释放时间等流程,年底将完成全厂46座单拉罐智能化改造。

靶向推广:

让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

创新成果不能“束之高阁”。采油厂党委班子经过多轮研讨,筛选出8项成熟技术强制推广,并配套“应用场景清单+考核通报”机制,让好技术成果尽快落地。

在采油管理五区地面维修项目组,曾骏正用管子割刀切割直径200毫米的输油管线,“过去这类维修必须动火,现在机械切割直接降级为一般作业。”据了解,上半年,该厂实现16项动火作业降级。

在抽油机安装现场,新推广的吊钩辅助摘钩装置引人注目。以前要人工爬8米高摘钩,现在地面拉绳就能操作,安装时间从23分钟压减到10分钟。该装置近两个月应用360余次,有效降低高处作业风险。

为加速成果转化,采油厂举办创新成果转化推介会,12家基层单位签下成果购置推广协议,总成交额602万元。

管理攻坚:

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在QHSE月度例会上,安全(QHSE)管理部展示了一段考核视频:施工方人员被随机要求模拟硫化氢泄漏应急处置,因操作不规范被当场叫停作业。今年,这种“实战化”考核已将12名能力不符合要求的承包商人员逐出施工现场。

监护人是现场安全的“守门人”。采油厂出台《高风险作业监护人员管理方案》,建立“选拔培训—分级监护—考核激励”全链条机制,全厂取得油田A级监护证498项,居油田首位。

“每次厂级监护达标能拿200元奖励,季度、年度评优还有额外奖励,大家积极性特别高。”荣获年度“金牌监护人”的注采904站副站长黄艳斌说。截至目前,全厂累计发放监护奖励50余万元。

针对跨部门作业责任模糊问题,厂党委牵头梳理新井投产、套内开窗等各个施工环节的职责界面划分,白纸黑字划清楚。制度实施后,作业协调效率提升25%,争议事件归零。

从机械替代人工到数字赋能监管,从强制推广技术到“真金白银”激励,每一步都瞄准痛点、精准发力。正如副厂长赵小川所言:“安全不是口号,是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后的主动作为。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才是真正的‘本质安全’。”(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李超君 张晓敏)

责任编辑:王明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