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拨开乌云”之后如何行稳致远?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2 1308

德州夏夜的蝉鸣中,刘其(化名)终于能安稳睡到天亮。

“父亲瘫痪在床,过去几年夜里一有动静我就得起来。”回忆那段“白天上班、深夜护理”的日子,他语气里满是疲惫。

久违的安稳,始于刘其为父亲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得知这项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政策后,刘其立即行动,在承办商保公司人保财险的帮助下,评估顺利完成。很快,专业护理员便走进了家门,提供夜间巡护服务,让刘其得以喘息。

“专业护理员是帮我们家拨开乌云的人。”刘其的感慨发自肺腑,如今每月仅需承担少量费用,家庭便获得专业照护服务,经济压力与精神焦虑同步缓解。刘其能专注工作,家庭月收入随之增加。“这比直接补贴更重要!”长护险送来的,不仅是服务,更是重燃生活底气的阳光。

何为长,怎么护?

长护险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一老龄化社会下的突出痛点。

所谓“长”,长护险是专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长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设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资金保障。它与我们熟悉的基本医疗保险形成清晰分工,后者主要覆盖疾病治疗费用,如药品、检查、住院床位费,而长护险则聚焦于失能人员的日常所需,从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护理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辅助排痰困难患者叩背,到擦浴、头面部清洁、排泄护理等基础生活照料。

至于“护”,其精髓在于它能走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多样化的服务模式精准抵达失能人群的床前。在刘其家中,巡护人员定期上门,让疲惫的家庭照护者获得喘息空间,而在烟台蕾娜范颐养院,院护与专护则构建起更立体的照护矩阵。

走进烟台蕾娜范颐养院的休养区,一个个独特的“记忆门牌”引人注目,不同房间门口悬挂着红领巾、旧书本、听诊器等。这些物件曾是房间内需要看护老人的心爱之物或职业象征,如今成为他们辨识“家”的温馨坐标。看到门前的听诊器,503房间那位曾是妇产科医生的老人,眼神便有了归属感。院护服务远不止于日常起居,护理员们会根据每位老人的经历和需求,精心设计活动,“这些个性化认知训练,能有效延缓记忆衰退,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回自我价值和尊严感,”院长王欢欢解释道。

据了解,烟台蕾娜范颐养院是中国人寿合作的长护险定点机构,自2018年起便成为照护的重要力量。王欢欢介绍,对于需要集中照护的中重度失能老人,这里提供全面的院护服务;而对依赖复杂医疗护理的重症患者,则有24小时医养结合的专护深度支持。“长护险政策很关键,以专护为例,每月可报销6000多元,能显著减轻失能家庭经济压力。”

如今,守护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如济南、烟台等地将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纳入支付范围,以烟台为例,失能人员租赁电动护理床等专业设备的费用,由长护险资金承担80%,个人仅需负担20%,显著降低了家庭获取专业支持的门槛和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长护险试点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累计参保超1.8亿人,享受待遇者逾260万人。作为先行省份,山东的青岛于2016年入选首批试点,并率先实现职工长护险全覆盖,参保人数与覆盖范围均处全国前列。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达5444万,已有65万人享受待遇,近1500人通过异地支付和网上申请,在外地享受待遇超2000万元。这些数据印证了长护险在切实缓解万千家庭的重负。

试点九年缘何“试而不定”?

自2016年6月我国启动长护险试点已历时九年,成效显著且需求旺盛,为何这项制度仍在“试点”阶段,全国推广尚未落地?

长护险面临的痛点之一是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长护险的筹资机制主要依赖医保拨款或政府补贴,在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的筹资构成中,医保基金平均承担70%、财政补贴20%、个人缴费仅占1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失能人口持续增长,这种模式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建立稳定、多元、责任共担的筹资机制,探索个人、单位、政府合理分担,并研究引入社会资本的可能性,是确保制度长期稳健运行的迫切课题。

与缓解资金压力同样紧迫的,是解决专业护理人员的持续短缺问题。那些为失能家庭“拨开乌云”的护理员是服务落地的关键支撑。“长护险机构普遍存在护理员紧缺,持证护理员青黄不接的情况。”上海夕悦老年颐养服务中心理事长颜铭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上海成为长护险试点城市以来,已有超过73.5万名失能老人享受到了这项服务,然而当前持证的长护险护理员只有2.6万多人,且近年来新增护理员较少。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不高、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

考验制度韧性的还有“管”的关卡。长护险资金规模庞大,服务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存在一定难度。业内人士指出,有效监管必须贯穿服务全程,在申请环节,需严格核实参保状态、缴费情况及失能原因是否属于保障范围;在失能鉴定环节,必须确保评估标准统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准确,严防“人情鉴定”或“虚假鉴定”;在日常巡查环节,重点防范家属隐瞒参保人真实状况;在支付结算环节,要严厉打击服务机构虚报项目、伪造服务记录、虚增服务时长等套取基金行为;在服务提供环节,则要确保护理人员资质合规、操作规范,避免因技能不足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杜绝服务记录造假,保障服务质量与信息真实。

商业险如何再破局?

尽管还面临不少挑战,长护险在全国推广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记者了解到,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为基本目标,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

在此进程中,商业保险公司在长护险生态中的角色也悄然深化,孕育着新的机遇。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不少保险公司已深度嵌入制度全流程。在前端协助政府设计评估标准与配套规则;中端开发信息系统支撑运营;后端承担失能鉴定、基金风控等核心经办职能。

面对长护险推广中“钱”、“人”、“管”三大瓶颈,商业保险公司凭借自身优势,有望贡献力量。在资金端,可探索开发与社保长护险有效衔接的补充性商业保险产品,丰富保障层次。在人才端,依托其产业资本优势,保险公司有能力投资建设护理培训学院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并通过提升旗下护理机构的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而在监管端,保险公司成熟的金融风险管控经验和先进科技能力,可有效应用于长护险基金的智能监管,提升风险识别与防范的精准度和效率,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对保险公司而言,长护险的价值也远超越传统的承保利润。“从保费增长来看,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大部分业务都已经进入存量状态,而长护险的普及,哪怕只覆盖现有客户的30%-50%,也是非常庞大的增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

从投资端而言,康养赛道又是投资未来的优质标的,既能实现产业融合,又可以在长周期的投资中获得回报。保险公司可将更多资源投向大养老、大健康产业生态圈。这不仅包括长护险的直接配套,如投资或合作建立专业护理机构、发展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更可延伸至人工智能、机器人照护等前沿科技领域。

龙格认为:“在利率下行、缺乏优质投资标的的背景下,康养产业融合度高、周期长,是实现产业协同和获取长期回报的优质选择。”从单纯的经办服务向康养生态构建者转型,正成为保险公司的战略方向。

记者手记:抵达床前的温暖与未竟的征途

长护险,这项温暖的制度创新,为越来越多的失能家庭带来喘息和希望。九年试点印证,长护险既是抵御“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稳定器,也是撬动银发经济的支点。

然而,“钱”的可持续、“人”的短缺、“管”的挑战,仍是长护险发展路上需要持续关注的关键课题。

破题之道在于构建更稳健的筹资机制,培育壮大专业护理力量,筑牢智能高效的监管防线。同时,激发商业保险公司的动能,推动其从经办服务者向康养生态构建者转型,或许是撬动未来更大增量的关键钥匙。让这份“抵达床前”的温暖可持续地照亮更多失能者的人生,是制度设计者、执行者乃至全社会共同的未竟征途。

当筹资多元化突破支付瓶颈、监管科技化守住基金安全、护理职业化填补人才鸿沟,“拨开乌云的人”将不再是个体家庭的微光,而成为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制度性答案。

责任编辑:胡晓娟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