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漫评|出行服务“精细化”升级:“人为本”是该有的初心和核心

壹点漫评 07-19 105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炎炎夏日,出个门动辄大汗淋漓,一些地方提供的出行服务细节引发关注。

今年夏天,继重庆、济南等城市后,北京地铁也开始启用“双温”车厢,乘客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强冷”或“弱冷”区乘坐,除此之外,车厢内还根据人流密度动态控温;而当地公交也统一装上了遮阳窗帘,要求司机要提前开启空调提升乘坐舒适度……

此种“细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充分的舒心和被尊重。对于公共交通单位来说,不只是提供了出行服务,标准化的出行环境,还考虑了如何“更舒适”和个性化需求。这不仅依赖技术发展,需要有形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者愿意付出“用心”成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对民生需求的“俯下身”关注,管理模式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变,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公共服务应有的发展方向。

今夏,一些同样人性化处理也体现在西安、深圳等城市的地铁。因为连日的高温,大批市民来到地铁纳凉,工作人员就在各个站都设立了纳凉区,放上椅子、饮用水;并安排人员进行管理,随时调和乘车者和乘凉者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

这也让人想起前阵子被热议的,K1773次客车乘客“砸窗通风”事件。在夏夜里列车因停运空调关闭三小时,但广铁长沙客运段在事后的“情况说明”中还是表示,当时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这种说法事后引发广泛争议。因为真实情况在一些视频、报道中其实肉眼可见,“车内多名乘客满脸大汗,一名工作人员上衣也已湿透;已经有女性旅客反映头晕”。即便有安全顾虑,服从规则和上级指令等缘由,现场乘客的真实感受、闷热不适的急迫性也理应被充分重视并及时纳入决策考量。

“人为本”,我们乐见并呼唤更多场景中见到这三个字真正“落地”,这本身也是服务的核心与该有的初心。

责任编辑:孔雨童

徐进

漫画作者,擅长漫画、插画、肖像、海报设计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孔雨童

打字的手风琴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