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茅津渡的前世今生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2 1458

孙佳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对古人来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就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码头。有人曾说,如果将黄河比作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的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片。

地处黄河中游的茅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历史上又称陕津渡、茅城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这就是茅津的由来。后为别于茅津村,人们才称之为“茅津渡”。

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这是因为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最早可以推到商代;而且茅津渡向来是运城盐运航道,北连运(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这里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据《平陆县志》记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由茅津渡渡河南下,一举奏捷。公元前624年,秦军从这里北渡伐晋。辛亥革命时,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在渡口附近与清军激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茅津渡是转移共产党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

除了交通要道,茅津渡在历史上也是诗的世界、文的天下。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文人们经常在河边的府宅里聚作一堂,吹箫抚琴、吟诗作画、对酒当歌,抒发自己胸中的快意。每到黄昏,渡口边,舟楫横陈,船桅闲置,晚霞红似火,这便形成了平陆古八景之一的“茅津晚渡”。这一独特的景致更是吸引了许多才高八斗的大诗人慕名前来。王维、韩愈、顾非熊、薛逢、司马光等众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曾在这里登高望远,吟诗赋辞,借景表达自己心中浓郁的情感。诗人王翰在《茅津晚渡》中赞它:“峡束春涛万丈深,唤船人立石岩阴。棹声欸乃连山应,旗影悠扬隔水深。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南来北去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茅津渡的航运事业一直保持着繁忙的景象。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茅津渡口建设。相继建成防浪坝、防冲坝、码头、坡道,种植花草树木,购置大型轮渡。1972年,茅津渡开发了汽车轮渡。1980年,制造了960马力、180吨位的钢质渡轮“晋航一号”,每次可渡载重汽车12辆、旅客300名。1993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此后,茅津渡的运输量大幅度减少,最后彻底绝迹,茅津渡也成为了一个战备码头。至此,3600余年来茅津渡上舳舻千里的风光也已落下帷幕。

不过,作为名扬天下的千年古渡,茅津渡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近年来,为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平陆县委、县政府决心恢复茅津渡昔日风采。适当去掉运输功能,增加旅游分量,充分利用黄河水和沿河生态园两大优势,巧妙连接国道主线和高速专线,打通风南公路、沿黄旅游线,形成一坠连五线的交通格局,深入挖掘茅津渡盐运文化、漕运文化、商肆文化、庙宇文化、科举文化内涵,把茅津渡打造成一个文旅结合、吃住一体、水陆两线、一览古今的特色古镇。为此,政府投入巨资,大力整治水环境,新建防浪坝和防冲坝,硬化了码头通道,恢复了古寨大门,购置了现代化游船,新辟了特色小吃一条街,一个特色独具的风情古镇初现黄河岸边。如今的茅津渡,正“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全新的风姿。

汽笛的余音沉入河床,传承了三千六百年的桨声帆影,最终归于沉寂。茅津渡卸下了“通衢孔道”的重担,却并未老去。黄河水依旧拍打着古老的石岸,只是往来奔波的货轮换作了载满笑语的游船。昔日的盐帆铁马、文人墨咏,都沉淀为河畔青石上无声的印记,等待着旅人前来探寻。那曾承载金戈铁马与诗酒风流的渡口,正以另一种方式呼吸着。

责任编辑:孙佳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