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就业、教育、医疗、社保…… 看似朴素的词语背后,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以来,济宁市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坐标,以实打实的举措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要事,推动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提质增效。从就业岗位的精准供给到教育资源的均衡扩容,从医疗服务的贴心升级到社会保障的坚实兜底,一项项民生新政落地生根,让百姓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醇厚、安全感更踏实,绘就出孔孟之乡“民生为大”的温暖画卷。
稳固就业
筑牢幸福之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济宁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创新破题、以服务提质、以实干稳岗,推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创业生态不断优化,让民生之本更牢固、幸福之基更坚实。
7月8日,2025年济宁市暑期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113家企业带来2280余个就业岗位,涵盖行政管理、销售商务、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2000余名大学生穿梭期间,86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今天来的企业不少,好几家岗位都挺合适,打算去试试面试。”求职者宋梦娇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为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日期,济宁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首期“拿下‘offer’求职能力实战营”开营,活动整合优质就业岗位、优质见习岗位、免费求职训练“两优一免”服务资源,设置“企业宣讲+榜样分享+名师指点”三个环节,为青年学子送上了一份“暑期就业大礼包”。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30场,走进山东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24所,服务毕业生7万余人,组织1500余名高校毕业生开展24场体验活动,让学子们提前触摸职场脉搏。
“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多亏咱们社区工作人员连续给我推荐了3次工作岗位,让我成功就近就业,太感谢他们了!”梁山县幸福街社区居民王凤英在海元制衣厂的流水线上忙碌着,话语里满是感激。近年来,梁山县大力实施“社区微业”行动,通过摸排社区劳动力市场“微需求”,开发“微就业”岗位2600余个,举办“微招聘”活动21场次,帮助600余人次实现就近就业,满足了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服务的民生“大需求”。
在济宁,不仅就业有“新路”,创业更有“暖保障”。全市持续优化创业服务生态,在全省首创“创贷之家”驿站式服务模式,联合金融机构在社区、商超、渔船、园区创设服务驿站,提供信贷、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其他金融服务等六大项服务,构建起“一刻钟服务圈”。如今,创业者足不出圈就能办齐手续,这份贴心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
扩优提质
建设教育高地
教育始终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济宁市怀揣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教育”的初心,锚定“建设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实干笃行书写教育惠民的时代答卷。
走进邹城市北城教育园区,现代化的教学楼与标准化运动场相映成趣,功能齐全的实验楼里传来琅琅书声。“这里的学位充足,解决了周边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稳步推进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邹城教育发展根基坚固牢靠。
在城区,邹城着力扩增量、优供给,深入推进园区化办学,近三年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16个学校新改建工程,布局3处“十二年制”教育园区,目前已建成投用2处,新增学位2.6万个;在农村,统筹建设5处镇域教育园区,整合45所“小散弱”学校,引导农村学校有序向镇驻地集中,改造提升15所寄宿制学校取暖设施、34所学校用电设备、60处学校食堂和运动场,110辆校车覆盖38所中小学校,惠及学生4600名。
在义务教育阶段,济宁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推进扩优提质行动与集团化、联盟化、园区化办学改革,累计成立64个教育集团、174个办学联盟,强校扩优覆盖率达90.7%,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广。
职业教育创新步伐加快,济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将于今年 9月迎来首批新生。这所由地方城投建设运营的高职院校,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标杆成果。学院目前一期工程已投用,19栋单体建筑涵盖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配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13个校内实训中心、49个专业实训室,为产学研融合搭建起优质平台。2025年首批开设的6个专业,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按下“加速键”。
特殊教育领域,济宁以“普惠融合”为方向,实施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达标行动,8所学校通过省级达标评估。市孤独症儿童学校开工建设,济宁苇航、经航专门教育学校顺利启用,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投用两类学校的市。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硬件改善到内涵发展,济宁市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与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全市教育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区域优质均衡、体制机制高效、群众满意认可”新样态。
惠民利民
织密医疗保障网
“头疼脑热不用往县城跑,镇卫生院就有县医院的专家来看诊。” 在嘉祥县孟姑集镇医院,刚做完理疗的村民杨继香一边活动着肩膀,一边竖起大拇指,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真切的获得感。
这背后,是济宁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扎实推进。如今,全市11个县市区的1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远程会诊系统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紧密相连——村卫生室拍的CT片,县医院专家半小时就能给出诊断;乡镇卫生院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通过远程系统直接对接市级医院专家,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精准转诊”变为现实。
2025年,济宁的医疗便民蓝图更清晰:100家中心村卫生室将陆续建成,10个中医特色卫生院、20个特色专科卫生院将补齐基层诊疗短板,2000家村卫生室实现 “五有三提升”。1000多名医务人员将下沉基层,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实现全覆盖,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济宁的医疗保障网,不仅够大,更够细。针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一系列“微改革”正带来实实在在的“大温暖”。
“本以为得跑回微山老家,没想到在市里两分钟就办完了!” 拿着“异地就医明白纸”,李大爷的眉头彻底舒展开。他老伴是微山的职工医保参保人,要去北京看病,原以为得回参保地备案,没想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全市27个医保服务事项都能市域通办,不用来回跑。”
这一变化源于去年年底实施的医保“市域通办”新政:本市参保的职工和居民,在全市任何一个县(市、区)的医保窗口都能无差别办理业务,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1至5月,全市医保窗口已办理 “市域通办”业务140余件,其中老年群体占30%—— 对于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就近办”比“网上办”更贴心,彻底破解了“网上不会办、线下距离远”的难题。
从专家下沉基层到医保“市域通办”,再到各项服务优化升级,济宁正以“绣花”功夫织密医疗保障网。这张网里,有看得见的医院、诊室,有摸得着的便利、实惠,更有群众心底里的踏实与幸福。正如杨继香所说:“日子越来越好,看病越来越方便,这就是咱百姓最实在的福气。”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