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通讯员 程超
“手臂伸直,用身体的力量往下压!01、02、03……”在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的社区活动室内,20多位居民围成一圈,跟着赵莹的指令认真练习心肺复苏。如今,这样的急救培训场景在文化东路街道的131个网格中已成为常态。以社区工作者赵莹命名的“莹”响力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正引领辖区全民参与应急救护,织起一张覆盖文化东路街道的社区“安全网”。
缘起:一次“教科书式”急救催生的社区急救队
2022年10月20日清晨,赵莹送孩子上学途中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老人被撞倒在地,头部鲜血直流,却无人敢上前救助。一个月前刚参加过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赵莹果断上前实施止血包扎,并安抚伤者情绪,直到救护车抵达。这场“教科书式”的紧急救援获得了居民和网友纷纷点赞,也让赵莹深刻认识到,急救技能普及对社区居民安全的重要性。
此后,赵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带着急救模拟人、急救包等设备,在社区里免费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讲解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
看到居民们对急救知识的渴望,文化东路街道“邻里帮”志愿服务项目推广中心决定支持他扩大队伍。经过筛选,12名社区骨干加入进来,街道首支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莹”响力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急救队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把急救课堂搬到居民身边,社区安全的种子就此埋下。
成长:从“游击队”到“专业队”的蜕变
2024年底,“莹”响力志愿服务项目在街道创投大赛中脱颖而出,在“邻里帮”志愿服务推广中心专业力量及爱心企业资金的加持下,团队实现了三大关键升级。
一是物资与运转保障升级:购置了专业的宣讲物资,包括急救模型、训练器材等,保障团队宣讲与演练的持续运转。二是服务对象拓展升级:服务对象从最初的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辖区居民。每月5日,“莹”响力团队定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网格活动,面对面为居民提供培训。三是组织架构与覆盖升级:该项目与辖区15个社区结对共建,搭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动平台。同时实行“1+15+N”三级培训模式,即设立“1个核心讲师团、15个社区分站点、N个流动教学点”,推进急救知识培训在辖区全覆盖。
同时,街道还联合区红十字会,对志愿者进行应急救护系统培训,提高救护专业性。
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开展专业培训100余场,惠及居民超万人次,已有163名志愿者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确保辖区131个网格都有“急救明白人”。“莹”响力服务队完成了从自发零散的“游击队”到组织健全、装备完善的“专业队”的蜕变。
创新:情景式互动培训让急救知识“活”起来
为了让专业的急救知识更接地气、更易掌握,“莹”响力服务队创新“理论+实操+情景模拟”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设置“老人跌倒”“儿童噎食”“烫伤处理”等场景,由居民分组扮演施救者和伤员,现场演练处置流程。
服务队还将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形式,比如把心肺复苏的要点总结成“叫压抬吹”四个呼叫判断意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编成顺口溜,并配合动作示范,使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记住。
居民表示,这种互动式学习比单纯听课有意思得多,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团队自编自导急救情景剧,在社区晚会上演出,让居民在观看表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急救技能。这些创新举措使原本严肃的急救培训变得生动有趣,真正让急救知识“活”起来、“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居民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拓展:“急救+”模式助力社区治理创新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莹”响力服务队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急救+”社区治理新模式。这支队伍不仅成为应急救护的先锋,更进一步延伸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急救知识为纽带,串联起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多方力量,在邻里互助中不断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在急救+青少年教育方面,服务队联合辖区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设“青年急救班”,系统培养青年急救讲师。今年夏季,这些“青年讲师”走进街道暑期托管班,面对面为少年儿童传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实现急救知识的代际传递。急救+安全巡查方面,持证救护员同时担任社区安全巡查员,在日常巡逻中留意并上报各类安全隐患,如楼道堆积易燃物、电路老化、下水道堵塞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想法到一套体系,“莹”响力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用专业和热情,不仅普及了急救知识,让社区更安全、邻里更温暖,更探索出了一条专业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文化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继续深化‘邻里帮’平台建设,在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模式走深走实,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融入社区生态、助力基层治理,推进居民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