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黄河口59|利津战役中的“特种兵”

红动黄河口 07-18


杨国夫司令员、景晓村政委等渤海军区首长一直很重视火线宣传,一再强调:“要发挥文化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要把文化兵作为特种兵来使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渤海画报社、渤海日报社等单位的同志一起,积极投入解放利津城战役的火线宣传工作中。

1944年8月16日,攻打利津城的战幕揭开。利津县城深沟高垒,设防坚固,易防难攻。杨国夫司令员看过地形后,把临时指挥所设在靠近利津城东门的黄河大堤下面,并决定从东门北面爆破,打开攻城突破口。

渤海画报社的王赣和耀南剧团“标漫组”的同志们赶制了一些标语、漫画,各人背了一大捆,随着16日凌晨“轰轰”两声巨响,跟在冲锋部队的后面也冲进了突破口。

攻进城里的部队很快拿下驻守利津城的苏冀南团部,苏冀南落荒而逃,逃到城西北角鬼子大院里去了,南门、西门、鬼子大院等方面都在激战中。搞宣传工作的同志们从苏冀南团部找了些战利品和贴标语用的工具后,就迅速跑到十字街口东北角找了两间西屋,打好浆糊,冒着大街上横飞的流弹,把预制好的标语、漫画贴到了东西南北大街两旁。街上的住户起先是关着门不敢看,到天放亮的时候,见打进城里的八路军秋毫无犯,就打开大门,放心地观看起来。这时,满城还响着枪声,标语、漫画却已经把胜利的喜讯传送到了住户身边。

接着,部队首长命令王赣他们在东城门楼上插上一面旗,并在城楼子西面正对大街的方位写上两条大标语:“准备反攻收复失地,坚决打到松花江边 !”这个任务由王赣带一个班去完成。他们先找来一面大号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因为抗日战争期间讲统一战线,用这种旗比较合适),绑在一根粗竹竿上,卷紧了拿上城去。为了避开西门鬼子大院敌人打来的枪弹,几名战士用梯子上到城楼里的重梁上,把楼顶捅开一个大窟窿,将旗子伸出展开,又把旗杆固定在大梁上,旗子便高高飘扬在东城门楼子顶了。

负隅顽抗的敌人见此情景,便从西门和鬼子大院加紧向这里开枪,子弹打在城门楼子的砖墙上噼啪直响,给在墙上写标语增加了困难。怎么办?同志们仔细地打量着东城门楼子:它是个两层火力的方碉堡,中间有层窗口,大标语可以竖写,一边一条。若是按正常写法,需搭两次梯子,从上往下写,写完南边再写北边,但敌人不断打枪,很危险。若是把梯子搭在中间窗口上,争分夺秒,两边一齐写成,就好办多了。王赣猛然想起自己两只手都能写字的特长,就在梯子上一边挂一个墨桶,一手一把刷子,两个战士给他扶着梯子,几分钟就写好了两条大标语。敌人向这边打过几枪,因距离远、打不准,他们没有一个人受伤。城门楼上高高飘扬的大旗和醒目的大标语,全城都能看见,它预示着利津城即将解放,大大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战士们必胜的信心。

到太阳偏西的时候,西门的伪军也被歼灭了,只剩下鬼子大院的日寇仍在顽抗。经过一天多的战斗,城内大部街道已被控制在八路军手中,大街小巷的流弹也很少了。火线宣传的一些同志便三人一组,到各条街上去写标语,一个人提着墨桶写,两个人抬板凳,所写的标语都是有针对性的,如“不消灭侵华日军就没有好日子过”“缴枪不杀,宽待俘虏”“伪职员赶快登记,悔过自新才是唯一出路”等。

耀南剧团的王进同志在板凳上写标语的时候,有个农民打扮的人悄悄地站在一边看了好一阵子,畏畏缩缩地对抬板凳的战士说:“你们讲的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个战士见他正注视着“缴枪不杀,宽待俘虏”的字样,立即回答说:“那还有假的?如果改邪归正,想回家发给路费,想参加八路军我们还欢迎呢 !”原来这人在苏冀南团部当伪军的,藏了枪、换了便衣本想混出城去,又怕被八路军查出来枪毙,听完这些,现在放心了,决心改邪归正。随后,他还向写标语的同志交出了他的枪。

8月18日拂晓,鬼子大院的日寇被全歼,苏冀南被生俘,日伪2000余人无一漏网。利津城解放后,全城人民敲锣打鼓欢迎杨司令率部进城,八路军是“文武双全”的“神兵”的故事到处传颂。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本期录制: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

责任编辑:杜美萱

杜美萱

牢记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