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顽强的尼山区十八盘山保卫战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1:15 130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通讯员 张颖

“瓦曲、后峪、颜家庄,大炮一响十八趟。”在济宁,以十八盘山为核心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曾被称作“一枪打透的根据地”。它面积狭小、力量薄弱,却不屈不挠地与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0年,这里发生十八盘保卫战,谱写了尼山区党政军民奋勇斗争的壮丽诗篇。

敌伪4000多人包围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尼山区是邹县、曲阜、泗水、滕县、费县等5县交界处的山区,是鲁南与鲁中的接合部和抱犊崮根据地的北部屏障。伴随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1940年,邹县人民抗日政府县长步云亭奉115师政委罗荣桓指示,率部转战邹东、泗南山区,开辟了以十八盘山区为中心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

尼山区虽有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却是敌人封锁、蚕食和扫荡的重点目标,且周边顽匪猬集,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斗争局面。民间史志研究员贾庆斌介绍,当时尼山区周边敌伪总计驻兵14900余人。国民党省政府三次逃离山东后,其在尼山地区的专员、县长则多没有逃跑,并长期与共产党发生摩擦。日伪顽军时而联合向根据地的中心——十八盘山骚扰。尼山地委、专署、军分区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使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大为缩小,仅存十八盘、十八趟一块弹丸之地,造成“瓦曲、后峪、颜家庄,大炮一响十八趟”的困难局面,被称作“一枪打透的根据地”。而且,抱犊崮山区的根据地也已缩小到“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

面对残酷局面,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大力发展大生产运动、反奸诉苦运动等,与敌军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1940年9月13日,滕县顽军司令申宪武,联合邹县的刘昭汉、刘兆庚和泗水的李延寿、张显荣等部4000多人的兵力向尼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在敌顽联合行动的前一天,邹县县大队得到了情报。当时,恰巧鲁南一地委的一个排由民运部长杨士敬带领来邹东检查指导抗战工作。杨士敬同步云亭等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召开紧急会议:敌军人数众多,且装备优于我军,不宜与其正面冲突。申宪武是敌军联军的发起者,也是敌军主脑,一旦其被击溃,其余敌军将不攻自破。于是大家共同决定重点打击申宪武。

我军退至十八盘山

第二天拂晓,我军一个排首先与申宪武部接上了火,步云亭率领县大队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采取迂回战术,多面出击,由于敌众我寡,我军边打边撤,黄昏时分,全部撤到十八盘山上固守待援,并派人向鲁南区党委汇报,同时研究突围方案。

14日深夜,苏鲁支队政委彭嘉庆突然接到指令,“邹县县长步云亭同志所率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武装,被申宪武等伪顽军包围于田黄附近十八盘山区,请求我们派部队支援,你明天带一个大队前去营救……然后,背靠十八盘山的有利地形,向邹滕曲泗边区逐步扩大革命根据地。”

彭嘉庆接到指令之后,立即组织二大队及警卫营一连以及宣传队组成500人的队伍前去支援。救兵如救火,部队一出发就急行军。此时,正值夏秋交替季节,赤日炎炎,大地热得像火炉。大队伍跑起来,尘土飞扬,干部战士满身都是汗和泥。但大家把一切置之度外,一口气跑了近80里。到了黄昏时分,部队越过了敌人封锁线——平(邑)城(前)公路。借助明亮的月光,翻山越岭,午夜赶到了十八盘山以东的北王村。

到达北王村的彭嘉庆只听到西边有枪声,什么人也找不到。经过询问北王村村长才知道,步云亭早就带县大队上十八盘山了,而顽军张显荣部就驻在村子以北的张家庄。彭嘉庆一面派人向张显荣讲解我军政策,劝其保持中立,一面与大队人员商议作战方案:我军作战人员数量少,要替步云亭部解围,不能从正面直接加入战斗,最有效的办法是攻敌要害部位,造成匪首申宪武恐慌紧张心理。因此,应从十八盘南侧的辛庄、厂里、朝阳寺发起进攻。这样打既出敌不意,把敌人后方变成前方,也能与十八盘的战士呼应,对敌人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从而将其击溃。于是,彭嘉庆决定一个连攻厂里,五个排攻辛庄,一个排攻朝阳寺军事哨。

奇兵粉碎敌伪阴谋

凌晨3时许,战斗在三个点同时打响。敌军以为在邹东除了步云亭所率县大队外别无武装,万万没有料到还有救援部队。当时敌人正沉睡于梦中,毫无戒备,在我军突然打击之下,摸不着头脑,吓得向田黄方向溃退。我军随即占领了凤凰山,居高临下,向敌猛烈开火。敌人其余各部得知我军击败申宪武部,便丢盔弃甲,夺路而逃。申宪武见此颓势,天亮时分,即放弃田黄,向滕县方向溃逃。直至下午,彭嘉庆才与步云亭在田黄会合,胜利完成了此次救援任务。

此战,我军击退伪、顽军4000多人的联合进攻,毙伤敌百余人,俘敌百余人,粉碎了伪、顽军扼杀我邹滕东革命种子的阴谋。尔后,县大队配合苏鲁支队乘胜攻击小山后李延寿部,解放了小河、三教湾、申家沟等泗南18村,扩大了根据地。下旬,日伪数百人从曲阜进攻田黄,被县大队和苏鲁支队阻于小山、尼山一带,歼其百余人。

“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加强团结,共度困难时期。”尼山区的党政军民坚决执行上级指示,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与敌人顽强斗争。

1943年冬,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抗日斗争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尼山区全体党政军民在十八盘山东麓今城前镇渠家庄东岭公立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着重记述了自尼山区建立以来党政军民抗日斗争的艰苦历程:

尼山区为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屏藩,自敌人控制津浦线后,即向其频繁进攻。复有国民党反动派秦启荣之流与之配合,遂使坚持是区之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及人民陷于两面作战之困境。民国二十八年端阳节,八路军四支队一部,与日寇激战小山,以寡敌众冲杀竟日,高呼与小山共存亡及中华民族万岁,声震山谷,令人泪下,迄今信女犹于是日焚香献茶,以慰忠魂。其壮烈感人,有如是者。二十九年,敌伪顽匪配合进攻,形势极恶,当时党政军民仅余十八盘山可作抗拒依托,后经苏鲁支队驰援驱敌,终获坚持阵地之胜利。去秋,敌人加紧蚕食我鲁南,军区主力配合尼山独立营,又一鼓而下孙徐,生擒惯匪张显荣,为尼山区奠定巩固之基础……

延伸阅读: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呈梯形方柱体,上窄下宽,顶部为覆斗状,束腰须弥方座,石灰岩雕凿而成。碑座高0.5米,碑身高2米,上宽0.40米,下宽0.55米。正面镌刻着当时鲁南参议长彭畏三同志书写的“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10个大字;纪念碑两侧刻有167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贯。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