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睿
几千年前,黄河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淀了一层黏性大、颗粒细腻的红色胶土。当地的先民们在对这种胶土进行加工后,进行一次次的揉捏、旋转,最后经过烈火的淬炼,制作成了一种胎体薄而均匀、质地紧密的黑色陶器。几千年后,1928年的那个春天,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黄土台地上,考古学家吴金鼎拨开历史的尘埃,首次让这些乌黑发亮、薄如蛋壳的史前器物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核心代表,因上世纪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1928年春,吴金鼎来到山东济南的平陵古城进行考察。在一个被当地人称作“城子崖”的台地处,他发现了夹杂着陶片、石块、贝骨等物的灰土包含层。此后,吴金鼎多次来到城子崖勘察,最终确认这是新时器时代的村落之一。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关注。随后,研究所与有关部门协商着手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先后于1930年和1931年组织了两次大型发掘。这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乌黑发亮的陶器,这就是龙山黑陶。此刻,一个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沉睡了四千多年之后终于又重新走到了世人面前。
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黑陶揭开了龙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考古学家最初将这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称为“黑陶文化”,后因城子崖遗址毗邻龙山镇,因而此类文化遗存又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龙山黑陶被发掘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四千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在制作工艺上,龙山黑陶采用快轮制陶工艺,经过拉坯、修整、打光、雕刻等手工制作工序,待自然阴干后,在近950度的高温环境下焙烧而成。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薰的渗炭方法,将陶杯胎体打磨光滑后入窑烧制,在烧制接近尾声的时候,向陶窑内注入大量的水,使火焰熄灭并产生大量浓烟,烟雾中的碳分子会逐渐渗入陶器胎体中,从而使陶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这种黑陶的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山东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当你凝视它时,很难想象这是数千年前制造的器物。色黑且油亮,即使在地下埋藏数千载仍不失当年光泽;璧薄如蛋壳,杯体口沿最薄处甚至不足0.2毫米,即使是杯柄的结构支撑部分,厚度也不超过1毫米,器物总体重量不足70克。若你轻轻敲击,它还会发出玉磬一般的清脆响声。难怪乎形容蛋壳陶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
龙山文化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几千年前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技艺,更为打破“中华文化西来说”提供了契机。在龙山文化被发现之前,以安特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主张的“中华文化西来说”甚嚣尘上。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安特生将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西亚、中亚的彩陶相比,认为有相似之处。而在1930年至1931年组织的两次城子崖大型发掘中,出土的陶器均以黑陶为主,这与以红陶、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遗存迥然不同,与中亚、西亚的陶器更无相似之处。因此,龙山黑陶及龙山文化的存在证实了以山东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存在着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华文化西来说”,为证明“中华文明本土起源”提供了实质性证据。
龙山黑陶,这指尖上的黄河泥魂,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惊世工艺,诉说着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登峰造极的智慧与审美。那渗透在陶胎里的深邃黑色,不仅是烟与火的淬炼成果,更是华夏文明在东方沃土上独立生长、灼灼其华的最古老印记之一。它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深植于脚下这片由黄河泥沙堆积而成的广袤土地,源远流长。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