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放眼瞧|《雪地里的红棉袄》值得期待

文娱快报 07-14 392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1998年10月25日,齐鲁晚报刊发了烟台作家高吉波的一篇散文《雪地里的红棉袄》,2001年至今,这篇散文一直存留于全国大学、中学、小学不同读本中,且是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之一。

《雪地里的红棉袄》能被不同读本选用,并且成为中考语文试题,在于文章精炼地白描出了“阿九”对“嫂娘”的深厚情感。

文章只有八百字,分为三个大的段落,讲述了阿九在人生不同阶段对嫂娘的回忆。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这时候,嫂子嫁给了大哥,“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曾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20年前,“我”18岁。

嫂子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外出读书。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2022年,原著作者高吉波将《雪地里的红棉袄》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今年7月10日,电影文学剧本《雪地里的红棉袄》研讨会在烟台举行,电影《雪地里的红棉袄》进入筹备堪景阶段,著名导演王坪担任影片《雪地里的红棉袄》的导演。

从一篇散文到电影文学剧本,《雪地里的红棉袄》将“嫂娘”情深更加具象化了。

在电影剧本中,为报恩,也为托孤,弥留之际的林国恭让已长成大姑娘的林玉贤嫁给乔家,给乔守业当媳妇。

此时,林玉贤正与其在公社武装部任干事的高中同学姚秀平暗恋。

几番痛苦抉择,林玉贤最终无奈地穿着姚秀平给她买的、原打算与姚秀平成亲时再穿的红棉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春嫁给了乔守业。

岁月流转,林玉贤要做一个全方位的娘——是女儿小雪的娘,是八个小叔子的娘,也是小姑子乔念慈的娘。

林玉贤从老乡贤一觉先生的多舛人生里感悟境界——日子虽苦,但要雅过;不怕死,才配活着。她带领一大家子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迈着铿锵而又干净的步伐。

电影文学剧本《雪地里的红棉袄》像原著散文一样,以白描的手法描述最浓烈的情感,剧本得到国内剧作家的好评:简繁得当的情节,如泣如诉,洗涤灵魂;家国合一的情怀,如风翻白浪,鼓舞人生。

电影《雪地里的红棉袄》值得期待,除了剧本文本提供的深厚情感,强大的创作团队和浓郁的胶东风情,是影片值得被期待的重要原因。

电影《雪地里的红棉袄》的导演是山东电影代表性导演王坪。

王坪是国家一级导演,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过去的数十年间,王坪的电影代表作《孔繁森》《金婚》《沂蒙六姐妹》等,也是山东电影一个时期以来的电影代表作,王坪导演作品或个人多次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

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上,以胶东为背景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经典影片《三进山城》《地雷战》都是讲述胶东大地的故事,赵焕章农村三部曲中的两部——《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都是在胶东农村取景。

这些都是在胶东大地上创作的可以写进电影史的作品。

从原著散文到文学剧本,再到电影故事,《雪地里的红棉袄》都具有浓浓的胶东地域文化色彩,嫂娘重情重义、先人后己、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正是胶东特色文化和人伦代代传承的结果。

同样在胶东大地上拍摄的《雪地里的红棉袄》,值得期待。

(作者为山东省第三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