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不爱上班”门诊当成笑话

洋葱快评 07-13 1620

“医生,能不能设置一个‘不爱上班’门诊?我晚上睡不好,白天精力不够用,好像人生都没意义了……” 两个月前,在患者的建议下,河北省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了 “不爱上班” 门诊,为患者解决职业倦怠感。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之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这让我们生活在一个 “永远在线” 的时代,工作群的消息在深夜闪烁,电子邮件在节假日响起,工作安排 24 小时乱入。置于这般现实之下,很多人对清晨响起的闹钟、办公室的大门、办公桌上的电脑等充满了排斥。当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时,“不爱上班” 门诊的走红就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劳动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侵蚀。

“不爱上班” 情绪的蔓延,是对现代职场制度的拷问。在传统社会里,工作往往与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紧密相连,赋予劳动者超越物质回报的精神支撑;而在现代职场里,工作则被异化为简单的经济交易。当 “996” 成为现实常态,当 “躺平” 被视为有原罪,工作伦理早已异化。对职工们来说,长期处于 “不爱上班” 的状态,不仅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因此,重视这一现象,刻不容缓。

面对 “不爱上班” 这一流行病,不仅需要个体层面的调适,更需要社会层面的结构性改革。从个体层面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引导,明白 “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的道理。从社会层面来说,2025 年 3 月 1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 “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这一制度善意,应该严格落实到位。此外,我国近年来对 “996” 现象的舆论监督与政策干预,同样显示出集体的反思与积极的改正意味。这些都在传达一个重要信号:要将人从效率至上的生产逻辑中解放出来,恢复工作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尊严与意义。

“不爱上班” 门诊的出现与走红,绝对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场关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严肃讨论。“不爱上班” 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绝对不是个人懒惰的标志,而是现代劳动文明的伤疤,它诠释了一个将人简化为生产工具的内在逻辑。解决这一问题,不在于出现更多的心理门诊,而在于重构工作的本质,让其成为确证人之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在这场关于工作价值与工作意义的思考中,每个人既是患者,也是自己命运的 “医生”。

“不爱上班” 门诊的出现肯定是一件好事,这至少意味着自我反思、自我纠偏的开始。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举措,帮助职场人摆脱 “不爱上班” 的痛苦,让工作成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路径。


作者:龙敏飞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