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昆明一电梯故障冲顶致59岁业主身亡”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故电梯最后一次日常维护保养时间即案发当天。这一“新发现”,对应着惨烈的情状,令人极为惊愕。
惨剧发生在2月18日晚,昆明同德昆明广场业主韦某乘坐电梯时,在短短55秒内,电梯轿厢从17层高速冲顶至33层,韦某多次按压选层按钮试图自救也无济于事。这一幕电梯吃人的恐怖剧情,怎不让人扼腕? 韦某不幸踏入了表面安好实则逐步“失控”的电梯,这不是他的错。在悲剧语境中,“受害者”没有办法躲开微小的概率。
事故调查报告认为,维保单位未按规范要求对电梯制动器铁芯进行清洁、润滑、检查,却直接在相应的项目打“√”并签字确认,也未按产品使用注意事项更换事故电梯制动器减震垫。而事故电梯的检测机构,在2024年10月14日出具的事故电梯检测报告结论严重失实。此外,维保单位2023年1月发现事故电梯曳引轮存在磨损,提出更换建议,云南同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一直未处理;维保单位2021年12月发现电梯钢丝绳存在磨损,建议按照国家标准整组更换时,该物业公司仅同意更换1根钢丝绳。
一部小小的电梯,对应着诸多“保护神”。他们看上去很有力量,也给人井井有条、各司其职的印象,然而,所有“保护神”都缺位的残酷事实揭开了假象:他们不过是在表演“敬业”“负责”。
令人惊惧的是,维保层面的弄虚作假现象,并不鲜见。2023年10月,弥勒市致4死16伤的电梯坠落事故,便暴露出维保弄虚作假、检验报告结论严重失实的问题。另据报道,浙江省检察院通过构建数字监督模型,曾发现虚假维保、超期维保、未委托维保等异常信息30余万条。
此次事件说明,本该对维保单位工作予以监督、坚决制止弄虚作假行为的物业,却罔顾事实、漠视危机,其危害不亚于维保造假,这起惨剧的发生是人祸与检测制度存在漏洞的结果。这种利令智昏的表现,无异于“养虎成患”,令隐患累积为不定时“炸弹”,导致事故的必然性发生。
包括物业和维保单位在内的三家单位被建议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实施联合惩戒,三家公司15人被建议追责,体现了一定的处置力度。若想让物业和维保、检测机构都能长记性,仅有事后惩戒的强化还远远不够。
监督监管机制成为空谈的教训说明,只有升级监管手段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出现。一方面,必须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智能化实时监控,让异常预警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浙江打造数字监督模型的做法,值得借鉴。另一方面,任何机构和物业的自觉都靠不住,必须通过大数据共享,让维保和检测透明化,并通过突击检查,防止相关单位做手脚。此外,通过修改或完善法律法规,极大提升维保造假、当修不修等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也是当务之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