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 综合中华网 泰山财经
近日,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合股份”,股票代码:603102)与山东海莱云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莱云视”)之间的纠纷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一事件不仅涉及复杂的商业利益纠葛,更因疑似商业贿赂问题,给企业的市场形象及未来发展前景蒙上阴影。
据了解,此次纠纷的源头,来源于一则废弃的合同。2020年12月,百合股份与海莱云视签订代工合同,生产燕麦麸等代餐产品。2021年1月和3月时,百合股份依照订单完成了生产任务。但自2021年3月底起,海莱云视便停止下达新的生产指令。直到2年后,2024年百合股份突然告知海莱云视,此前为该合同准备的一批原料已过期报废,并要求海莱云视承担相应损失,法院也曾建议双方协商,但百合股份要价过高,双方协商无果后最终对簿公堂。
在诉讼推进过程中,案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据媒体报道,海莱云视的代理律师在审查百合股份提交的证据时,意外发现双方在燕麦麸SC类代餐产品代加工合作的评审环节,存在一项给予甲方采购人员每盒0.6元费用的记录。从百合股份内部的合同评审表来看,副总经理王文通、审计张军忠、股东岳德杭等多位关键人员均审核同意了这一安排。若按照合同约定的年采购量60万盒来计算,涉及金额可能高达36万元。这一发现瞬间将事件的性质升级,引发了外界对商业贿赂的质疑。
记者随即致电百合股份,但电话均未接通。记者又联系了海莱云视,其工作人员介绍道:“该合同纠纷案已进入二审上诉阶段,且法院已完成立案,预计两个月后开庭,目前也不便透露额外的信息。”
律师指出,如果审批表中的内容经调查属实,无论这笔“返利”最终是否实际支付,百合股份相关人员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触犯商业贿赂罪,面临刑事追责的风险。这一现象在上市公司的合同评审流程中出现,无疑对百合股份的合规管理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也让投资者对其内部治理的规范性产生担忧。
作为上市公司,百合生物股份有责任根据信息披露规则,就事件背景、内部调查进展及整改措施向市场和投资者作出说明。若经调查确认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企业需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若属于个别现象,也需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合规培训等方式,消除市场疑虑。
据了解,百合股份作为“营养保健食品代工第一股”,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其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年实现营收8.01亿元,其中代工业务贡献了高达84%的收入,可见代工业务对其业绩的关键支撑作用。资料显示,百合生物股份于2005年11月成立,位于威海荣成市。其代工合作品牌包括同仁堂、GNC(健安喜)、安琪纽特、京东“京造”、国大药房(国致品牌)等行业知名企业。
而在2015年4月15日,百合股份发布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受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加剧及国内消费市场结构性调整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承压,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同比下降8.02%;实现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17.6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同比下降19.26%。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