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博兴:红韵传薪火 记忆砺今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0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金 通讯员 王硕琰

走进山东博兴,仿佛翻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态画卷。万亩荷塘与连绵苇荡相映成趣,微风拂过,荡起层层涟漪……这片土地,不仅以“董永故里”闻名,更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

行走在博兴,人们可以清晰感受到革命先辈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触摸到这片土地跳动的红色脉搏。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依然鲜活,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着璀璨光芒。

一甲子的守望,四代人的传承接力

在陈户镇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纪念塔前,尹佐兰正仔细擦拭着烈士的英名碑。

1946年,为纪念陈户战斗和冯高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周边村庄群众自发捐款捐物修建了这座纪念塔。自纪念塔建成以来,河西村村民王侦祥、王玉顺、王建亮、王宏成祖孙四代人默默守塔,感动了无数乡民。

“当时修建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发地把家里的墙拆了,把好的砖瓦、木头捐出来用于建设烈士塔。”尹佐兰回忆爷爷王侦祥的话说。第一代守塔人王侦祥是河西村的书记,他亲自参与了烈士塔的建设,塔建成后,他主动承担起守塔任务,这一守就是40多年。

临终前,王侦祥嘱咐儿子王玉顺:“你是党员,不能不管这个地方,要看下去。”王玉顺夫妇搬到了纪念塔旁边的小屋子居住。他们不仅清理塔上的卫生、养护林木,还为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烈士们的故事,这一住又是20多年。

如今,第三代守塔人王建亮和妻子尹佐兰已守护近20年,他们的儿子王宏成也接过了这份责任。这座塔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先烈的英勇,也见证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坚守。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塔,更是博兴县的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根脉。

松骨峰上的铁血英魂,杨少成归乡

2024年6月13日,博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在博兴烈士陵园联合举行“送英魂返乡,接先烈回家”活动。跨越74年,在军地共同接力下,英雄指导员杨少成英魂返乡山东博兴!

2023年电影《志愿军》三部曲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地展现了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还原了当时松骨峰战斗的惨烈,敌人为了逃命,集合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冲锋,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在阵地上。杨少成则是首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松骨峰阻击战的主要角色之一。

杨少成出生于博兴县纯化镇杨家村,是一位英勇的志愿军指导员。1950年,杨少成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中,他带领3连战士,毫不畏惧美军机械化王牌师。战斗中,杨少成炸断双腿,仍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和3连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成功阻击敌人长达十几个小时,创造了战争奇迹。作家魏巍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进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杨少成的名字也随着这篇文章被广大人民铭记。

从“待我回家”到“带我回家”,英雄归途终有路。杨少成的归来,让博兴人民再次铭记那段铁血岁月。

薪火相传,解码红色基因

“同学们,黎汝清是我国著名的当代作家,我们庞家镇八甲村,就是黎汝清的故乡……”在庞家镇第二小学黎汝清书院,讲解员正在讲述黎汝清的故事。

黎汝清参加了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8年调南京军区,从事专业创作。著有《万山红遍》《皖南事变》《我守卫在桃花河畔》《战马奔驰》等小说及诗歌散文。

在博兴纯化镇东王文村,有一处旧巷名叫“辘轳把胡同”,形状类似旧时打水用的辘轳把,从每个胡同口往里面看都是死胡同,但进入到内部后会发现里面四通八达。

1940年,王文战役在此打响,八路军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凭借辘轳把胡同的有利地形和独特优势,70多人击退日伪军2000余人,打下了八路军开辟小清河以北地区第一仗。

王文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博兴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辘轳把胡同”也因此成为博兴红色历史的重要象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兴县依托红色地标,将党史教育融入教学,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让孩子们在这里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博兴大地,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夕阳下,陈户烈士纪念塔熠熠生辉,尹佐兰正带着孩子们辨认烈士姓名;王文战役遗址公园里,党旗迎风飘扬;黎汝清文学馆中,琅琅读书声回荡。这些红色地标承载着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为建设“心安城市”、打造幸福和谐家园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