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文君
近日来,走进新泰市宫里镇东柳村的田间地头,农机正在深耕的土地上划出整齐的垄沟,种粮大户夏增靓正忙着播撒大豆种子。东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华介绍:今年我们村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1400亩,比去年翻了一番,这下面还藏着玉米茬,轮作能让每亩地多挣300元。
科技赋能,让“豆田”变“油田”。来东柳村推广的“齐黄34”等优质大豆品种,亩产可达500斤以上,外出学习引进的“大垄双行”密植技术,土地利用率提升20%,配套根瘤菌接种技术,减少氮肥使用30%。“去年试种500亩,大豆蛋白含量达到43%,油厂收购价每斤比市场高0.2元。”种植大户夏增靓算起经济账。
轮作密码:一田双收的生态账。该村创新的“春玉米-秋大豆”模式成效显著,土壤得到改良,大豆根瘤固氮,使次年玉米亩产提高50公斤。效益近乎倍增,轮作田年综合收益达4000元/亩,比单作玉米高35%。虫害得到防控,打破单一作物连作导致的病虫链,并且玉米秆还能粉碎还田当绿肥。
国家粮仓里的“宫里担当”。“我们村虽小,但多种一亩豆,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李华说道。在东柳村的田间,玉米与大豆的轮作轨迹,恰如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与农民增收“民之关切”的双螺旋。这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正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基层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