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唐学钰
文化书院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阵地。高唐县固河镇以“文化筑基、服务惠民”为核心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推行“三维融合”建设模式,将文化书院打造成集传统传承、文明实践、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通过资源整合破题、阵地升级赋能、服务创新提质,构建起覆盖全群体、贯穿全周期的文化服务网络,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固河方案”。
一、资源融合,凝聚整合联动“向心力”
一是盘活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汉代华歆墓遗址与大华村“县级自然村落”的生态禀赋,打造“文化展示+沉浸体验+科普教育”三位一体的文化集群。汉文化体验馆陈列各朝代汉服,设投壶、蹴鞠等汉文化游戏体验区。村史馆以犁铧、纺车等农耕器具实物、华歆“割席断交”等典故传承乡土记忆。科普馆用物理力学模型、天文星象投影等展品搭配600余册科普图书与互动体验设备,供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感受古今科技的传承与创新。三大场馆相互联动,年接待研学团体超千余人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活力阵地。
二是用活现有阵地资源。创新“文明实践所+文化书院”双轮驱动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理论宣讲与汉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深度耦合。打造的8大功能室形成“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文化体验”的服务闭环。国学课堂开设汉礼课程,非遗展厅引入古法造纸、剪纸、漆扇制作等体验项目,实现从“被动参观”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是激活群众共享资源。建立“群众点单—书院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机制,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根据群众需求定制汉文化市集、非遗手作工坊等10项活动,收集群众建议47条,推动农家书屋增设农耕文化专柜、建设非遗展厅、排练厅、国学课堂、增加亲子体验活动等改进措施,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推动基层群众共建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二、阵地融合,打造立体建设“综合体”
固河镇将文化书院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深化服务等方式,使文化书院成为了惠民、便民、育民的文明实践新平台。
一是空间布局网格化。构建“1+18”全域服务网络——以社区文化书院为核心,辐射18个行政村,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核心书院农家书屋配备5000余册藏书,设置宣讲室、国学课堂、非遗展厅、排练厅等功能室,年均服务群众300余人次;村级驿站统一配置农家书屋、完善文化广场器材设施,解决偏远村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功能设置模块化。将13个功能区域划分为“理论学习区”“文化体验区”“实践活动区”三大模块。理论宣讲室采用“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双轨制,开展技能培训、理论宣讲等14场;打造“固河非遗工坊”特色品牌,展示本地的虎头鞋、剪纸等非遗产品,推出古法造纸、团扇、漆扇、云肩、剪纸等非遗手工制作全流程体验,吸引600余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互动体验;红色研学区以大华村村史馆为核心,开发“重走汉韵古道”“红色家书诵读”等5条研学路线,接待中小学生1000余人次。
三是活动体系品牌化。打造“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矩阵,端午节举办“汉韵端午·香囊传情”活动,融合楚辞诵读、香囊制作等环节;七夕节开展“家书里的家风”故事会,邀请金婚夫妇分享婚姻故事并指导家书写作。创新推出的“固河非遗工坊”品牌带动虎头鞋、剪纸等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0%。
三、服务融合,织密精准滴灌“经纬网”
一是“青苗”计划护成长。针对3-6岁幼儿,推出“汉文化启蒙”亲子课程,通过《三字经》绘本共读、传统游戏体验,播撒文化认知种子。2024年以来,“端午童趣课堂”融合团扇绘制、童谣诵读与急救教学,惠及80余家庭。依托“幼儿阅读角”500余册适龄绘本,开展定期故事会,构建“阅读+实践+安全”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栋梁”工程育新才。为青少年定制“文化+实践”成长套餐,在非遗展厅“小小传承人”培训选拔40名青少年参与漆扇、剪纸制作等技艺学习;“汉文化进校园”覆盖600余名学生;“红色研学营”走进村史馆通过故事讲述厚植家国情怀。
三是“共富”学堂促发展。在文化书院宣讲室开设“技能+素养”提升课程,家政、手作培训助300余名村民掌握就业技能,为全镇25家“卫星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能人员,带动人均年增收一万余元,形成“学习—创业—传承”良性循环。
四是“银发”乐园享晚年。构建“文化+健康”服务体系,设置的创作室、排练厅吸引80余名老年人常态化参与,组建“夕阳红”文艺队巡演12场;开展健康讲座,服务人数达500余人;开发的“银龄志愿服务岗”邀请有专长的老人担任文化书院讲解员、青少年辅导员,实现“老有所为”。
文化书院作为文明实践新阵地,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固河镇将深化“文化书院+”融合模式,以文化为弦,聚合本土资源,拓展公共服务文化阵地、引入优质文化活动、创新服务形式,让文化书院真正成为群众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为基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