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仲夏的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树影婆娑间传来机床的欢鸣,实训楼前的绿植与无人机共舞,身着各色工装的少年们穿行于校园间,青春的面庞上跃动着专业自信的光彩。这所占地373亩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正以“党建引领、人才雁阵、专业赋能、项目载体、平台支撑”的“一领四建”战略为抓手,在产教融合的沃土中培育着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书写着职业教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实践。
贯通培养
搭建多元成才立交桥
“今年学校招生总计划1700人,其中联办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1200人,占比70.6%,普通中专150人、职普融通与职教高考350人,为不同学业基础的初中毕业生提供多样化成才选择。”学校的招生宣传册刚刚出炉,对于招生计划情况,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杨学军信手拈来。
作为直属于济宁市教育局的公办中职学校,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5所公办高职院校合作推出“联办五年制高职” 培养模式,打造“中职—高职”贯通培养立交桥。11个联办专业涵盖现代农业、财经商贸、建筑工程、智能制造等领域,2024年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计划980人,完成率100%,注册学籍人数890人,报到注册率91%,居全省前列。
“‘联办五年制’均在本校学习,前三年打牢中专基础,后两年深入学习大专课程,实现技能与学历的双重提升。”杨学军介绍,作为“三二连读升级版”,“联办五年制”最大优势和特点在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贯通,并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以及岗位对接能力。“联办五年制”毕业后,学生可直接获得大专学历,还能通过专升本、考研实现学历进阶,形成“中职 — 高职 — 应用型本科 — 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链条。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贯通培养提供了强劲支撑。学校严格落实中职阶段学费全免政策,涉农专业和困难学生每年可获2300元国家助学金,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
双师赋能
锻造德技并修师资队伍
在乡村振兴干部教学部,正高级讲师罗玲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这位深耕职教32年的齐鲁名师,带领团队开发的《乡村领导实务与村民自治》教材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员干部培训优秀教材,其首创的“党建引领、村来村去、好听管用” 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 “留得住、用得上” 的基层干部。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现代农业技术,更能通过“村官论坛”“村情调研”等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真本领。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将师资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47人,齐鲁名师5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青年技能名师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29人,“双师型”教师180人,高级讲师以上职称119人(含正高级讲师7人)。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近三年累计开发教材28部,省在线精品课程19门,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建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牛羊生产技术》等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量居全省中职学校首位;立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5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及10门校级精品课,形成教学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依托省级教学团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累计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6项。
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制,抓好教师“传帮带”,发挥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作用,构建雁阵模式成长梯队,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骨干和名师。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奖项20余项,发表德育相关论文30余篇,参与省级课题研究5项。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形成 “德技并修、师生共进” 的良好生态。
产教融合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在鲁西南地区的职业院校中,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的体量整体位居前列。在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党委书记宋培华看来,一路从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走来,到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个发展历程也让学校的专业建设深深扎根于地方产业之中。
“围绕济宁市‘232’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学校建立定期专业评估体系,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宋培华说。目前,学校开设乡村振兴、现代农业、财经商贸、建筑工程、智能制造、文体产业六大类20个专业。其中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市级品牌和示范性专业9个。
在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已经融进每个专业的基因里。2024年,学校与山东融发数字运营有限公司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共同开发紧跟前沿的课程,如数字孪生、智慧建筑三维建模等,推动学生从传统技能型向数字创新型人才的转变。2025年,学校又与17家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船舶)产业学院、智能智造产业学院、乡品电商产业学院、园艺产业学院,打通学历与岗位交互提升通道,为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与多家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基地,采取现代学徒制“2+1”培养模式,为学生获得全方位技术技能锤炼奠定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创新性构建德育统领,准军事化管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服务“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为产教融合注入人文内涵。打造“一专业一特色”美育品牌,开展数控专业“机械美学工作坊”、园林专业“绿植艺术展”、财经专业“商务礼仪大赛”等活动;成立书法、陶艺、剪纸等51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让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更具温度与厚度。
多元发展
铺就人生出彩之路
秉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理念,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工学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学生打通技能提升与学历进阶双路径。近两年师生斩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达254项,以扎实成绩印证职教赛道的成才潜力。
在2024年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智能财税基本技能赛项中,该校2022级学生梁舒欣团队代表济宁市参赛,并荣获团体三等奖。“智能财税赛项包括财务共享业务处理、纳税实务处理和财务数据分析处理三个模块,不仅考察传统会计技能,更侧重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能力。”宋培华表示,学校将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在日常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中持续创新,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阶梯式成长。
“从职校生到本科生,我证明了职教赛道同样能实现大学梦。”前段时间,2020级学生刘行飞通过职教高考考入泰山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即将开启本科学习生涯。学校大力推动职普融通,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升学立交桥。学生可凭借单招、春考、高考以及专升本等多样化途径,顺利踏入高校校门继续深造,近两年学校有85% 的学生实现升学梦想,升本率达23%。在就业方面,学校深度契合市场需求,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已与50余家行业内知名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共建稳固的就业实习基地,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学校连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将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以办好五年制高职为重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关键,努力争创国家“双优”中职学校,让每一个选择职教的青春都能在这里找到出彩的舞台,为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