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字典》又上热搜了。第12版《新华字典》中关于“累”(第二声)的造句中写道:“孩子小,成了累赘。”有网友质疑该例句传递了不良的价值观念,不该这样造句。这也非个案,之前就有网友发现,《新华字典》中存在一些引发争议的句子,如“玩弄女性”“腰里别着一支手枪”等。
事件引发争议后,很多网民对此能保持基本的理性,不少人认为对一本字典吹毛求疵有些过度了。事实正是如此,《新华字典》并不是什么宣讲道德的教科书,其本身就具备中立性。
中性、客观、全面——这是辞书必备的特征,正如严肃的史书不会只记载那些光明的时刻,也会对晦暗的岁月如实记录。字典也扮演了这样一个全面记录信息的角色,不一定非要在举例、造句时只出现正向语句。更何况,这次引发争议的“累赘”一句,其源头本来就是“累”这个字。若按照某些网民的理解,“累”这个字也不是什么正面概念,是不是也要消失在字典里呢?
基于辞书的中立性,《新华字典》不需要避讳那些所谓的“脏字”或“不良句子”。且不说“孩子小,成了累赘”这简单的一句话只有在具体语境,尤其是结合上下文的时候,才能被精准判断其价值导向,就算这句话是所谓的“负面的”,也符合辞书编撰的基本逻辑。因此,不必抡起“道德大棒”去批评《新华字典》。
而且,我们应该从上述事件中,留心并反思网络舆论场上存在的一些偏激声音。紧紧抓住某一个点无限放大,不从字典的基本特征与全面内容来看,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谬误思维。这样的偏激与谬误,在现实中可能被一些网民或机构用来制造噱头、博人眼球,进而导致舆论的偏执与混乱。
对于那些可能借此刻意炒作的行为,网民应该保持基本的判断力,不能被轻易“带节奏”。客观来说,如果多数网民都能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就很容易识破这类流量与噱头背后的“真身”,并自觉摒弃那些没有“营养”的“热点话题”。
当然,若从教育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学习的层面来说,老师与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善用字典,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新华字典》里那些所谓的“负面概念”。比如,提到“玩弄女性”的时候,应明确告诉孩子这类行为是错误的,见到“累赘”这样的词时,也要说清楚其含义。
语言文字本身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价值概念,到底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将其置于褒义环境还是贬义形态,说到底,是由使用者决定的。很多字词,在不同的使用者与使用环境之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华字典》无需扮演道德教化的角色,但教育者需要借助《新华字典》来做好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正面建构与引导工作,真正发挥好《新华字典》在助人成长中的作用。
(作者:西蒙,来源:荔枝锐评)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