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民营非急救转运:定价各不相同,并无统一标准

果然财经 07-02 168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尹睿

近日,有患者家属质疑江西南昌赣医医院救护车转运收费问题,引发舆论关注。该事件中,800公里的路程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转运过程中使用了技术复杂、维护成本高昂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其资质与收费合理性引发争议。事件曝光后舆论明显两极分化:部分网友指责“天价转运费”涉嫌价格问题,也有声音认为ECMO设备等高成本投入理应匹配相应价格,甚至质疑唐先生“不懂行情”。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非急救转运这一长期处于公众视野边缘的领域成为讨论焦点。

500公里花费3000余元

服务认可与隐性风险并存

去年,张女士的父亲在北京完成关节置换手术后,面临返家休养难题,考虑到自家轿车空间局促恐影响伤口,她最终选择了一家病友推荐的民营转运机构。“报价透明,按公里计价。”张女士回忆道,“无医护随行每公里7元,配备医护为9元,如果新增其他设备,则需要综合评价后再报价。”综合考虑父亲术后状态平稳,她选择了基础服务。从北京医院病床直达济南家中床位,不到500公里花费3000余元。“服务衔接顺畅,父亲恢复良好。”但她坦言,选择民营机构承受了家人质疑与自我怀疑,“若父亲状况不稳,我大概率不会冒险。”

张女士的考虑不无道理,河北保定的秦先生就没有张女士这么“幸运”。此前据有关媒体报道,秦先生73岁的母亲因患脑梗需要转院治疗,同样选择了一家民营非急救转运机构,事先约定的3200元费用,途中却被司机突然索要900元“加急费”,交涉中司机故意降速,险些延误救治。

而在2024年8月,湛江一老人出院回家仅3公里路程,却被民营救护车收取1800元,车内除移动床和氧气袋外无其他医疗设施。那么民营非急救转运机构针对相关服务是如何定价的呢?

定价各不相同,并无统一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民营机构定价各不相同,并无统一标准。一家在全国多个城市均可提供转运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介绍道,“目前我们有普通转运和监护转运两种服务类型。普通转运适合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配备一名司机,5公里内起步价400元,超出起步里程后,按每公里6元收费;监护转运则适用于病情较重、需要特殊监护的患者,车上除了司机还会配备一名护士和一名急救员,5公里内起步价600元,超出后按每公里8元收费。”

而另一家在社交平台互动数较多的转运服务机构则表示,他们的普通转运5公里内起步价为300元,超出起步里程后,按每公里10元收费;重症护送则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5公里内起步价400到600元不等,超出起步里程后,按每公里13到15元收费。当被问及定价依据时,机构坦言“按市场行情浮动”,有机构还表示“‘天价转运费’事件后风险增加,下一步可能会涨价。”

在设备配置以及收费方面,受访机构均表示像监护仪、呼吸机、吸氧等设备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配备。“我们在转运之前谈好的价格是包含患者所需的设备费用的。”若在患者转运途中出现突发情况,“通常在对病人进行紧急救护措施后,我们会选择下高速并送到最近的医院里,高速路上的出口大概50公里就有一个,1小时之内都会到达最近医院。”上面提到的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受访机构明确表示没有购置自有ECMO设备。“一般车辆很难配备,ECMO设备采购、人员管理等成本很高,而且我们干这行七年多,碰到需要用ECMO设备的情况很少。”机构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ECMO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上海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时晓(化名)告诉记者,“转运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设备是监护仪和吸氧设备,对于危重病人的转运可能会使用呼吸机、升压药物等。但在救护车上一般不具备使用ECMO设备的条件,因为在给患者上ECMO设备时,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医生通过置管将病人血液引出体外氧合后回输,模拟心肺功能,并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全程监测管理,这一整套流程是无法在救护车上完成的。另外,ECMO并没有所谓的‘开机费’,它所指的费用应该是置管费,一套管路开包需要万元以上,再加上ECMO设备需要单独维护,每天需要额外的护理费。”不过,时晓指出这并不代表民营非急救转运车不具备配备ECMO设备的条件,“如果民营救护车中有自己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进行ECMO设备管理,那也是可行的,但这取决于民营转运机构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非急救转运需求大

据了解,随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医疗改革推进,我国非急救转运需求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下,“向上转诊”与“向下康复”产生了大量跨区域、非急迫性的转运刚需。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3656.7万,较2023年增长20.6%,其中上转人次1511.1万,下转人次2145.6万。

此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也使得一些患者跨省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24年11月16日发布的《2023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显示,其“A++++”等级(前20家)代表全国顶级水平,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就占半数,唐先生事件中赣沪两地儿科医疗技术差距也正是典型缩影。


责任编辑:尹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