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太大了,来一回一个样!”站在河口黄河左岸二十二公里险工与北大堤的交接处,70岁的退休老职工韩宝信连着说了好几遍“变化大”,四十多年前他曾走过的土大堤、到过的险工坝头,已然变成眼前的标准公路、规整险工。
记者从河口黄河河务局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的实施,辖区内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工程面貌得到大幅提升,更是打造了一条“沿着黄河遇见海”的生态景观线。
“老黄河”的感叹:从土大堤到标准路,焕然一新
在黄河经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之后的第二年,韩宝信从部队转业来到黄河一线,“黄河是1976年改的道,我是1977年来到黄河河务部门,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沿着北大堤进行巡查。”
北大堤的由来,与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有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河口地区的生产发展,防洪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实施了三次人工改道,形成了神仙沟、刁口河等黄河故道。直至1976年,经过长达9年的准备和等待,黄河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现行入海流路形成,并稳定行河至今。为确保改道成功,前期实施了修复北堤、加培南防洪堤、西河口和东大堤过水门破除及附属工程。其中,北大堤始建于1974年4月,大堤高程按西河口防10.0米水位、堤顶超高1.1米设计,并于1976年至1987年间先后多次实施加固、加高培厚等工程;1987年至2002年,实施北大堤顺六号路延长工程及加高帮宽工程等。
“当时设计标准比较低,咱北大堤是土路基。”工程巡查时,韩宝信要沿着北大堤骑行至少20公里,“每个点儿都得看到,遇到情况好及时处置”,到了汛期,巡查频次增加,“最难的是遇上下雨,路不好走,那会儿不是人骑车,是‘车骑人’了”。
韩宝信每次巡查必看的重点之一就是二十二公里险工。“改道之后,黄河从西河口护滩往下有个分汊,水流比较急,对北大堤形成影响,所以后来就在这个地方修了二十二公里险工,一共七段坝。再后来,随着三十公里险工、三十八公里、四十二公里险工的修建,以及过程中西河口控导、八连控导、清三控导等工程的实施,黄河主河道就慢慢变成咱们现在看到的情况了。”
为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2023年3月2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水利部批复,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其中,河口段第十标段主体工程自2023年4月15日开工建设,2024年9月25日,随着堤顶道路最后500米面层铺筑完成,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口段第十标段)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堤顶是标准公路,好走了,工程面貌也焕然一新。”看着大堤两侧绿树如荫,堤上车辆来来往往,在河口河务局工作27年的张炳新忍不住感慨,“现在变化太大了,和过去直接不一样。”
“青年黄河”的信心:筑牢安澜线,打造生态线
生长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河口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负责人李永对黄河、对沿河的工程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工程前期,到具体实施,再到工程完工,一年年下来,对‘万里长堤护安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永告诉记者,河口段北大堤是黄河下游最后一段大堤,此前工程设计标准比较低,经过不断地的加高帮宽、加固提升,工程标准不断提升,“尤其是国家重大防洪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的实施,大幅提升了咱们的堤防工程标准。”
据介绍,河口段工程是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主要建设目标是实现下游堤防、险工基本达标,通过河道整治基本控制黄河下游中水流路,进一步规顺和保护入海流路,基本解决河口防洪问题。作为工程的一部分,河口黄河河务局辖区的第十标段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二十二公里险工改建加固7段坝、清三控导工程、八连控导工程、西河口控导工程续建30段坝、北大堤堤防加固30.997千米、北大堤堤顶道路工程30.997千米。
“现在咱们北大堤的防洪标准是防御西河口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李永说,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构建起了“防洪保障线”,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河口段的防洪能力,还筑起了“抢险交通线”,“原来是土路基、土坝顶,现在堤顶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而且从头到尾很畅通。”
不仅如此,这一工程的实施,还搭建起了一条“生态景观线”,“沿着北大堤直接就能到海边,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更具象化。”站在北大堤上,看着从眼前延展出去的一片绿色,“生态”也在李永的脑海中更加具象化。(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李小凡)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