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6月24日晚七点半,暮色笼罩着沂南县青驼镇西斗沟村文化广场,昏黄的路灯下,数十名村民已早早搬来板凳等候。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的耕地保护政策音频还未停,青驼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王晓峰便背着装满政策文件的帆布包快步走来,村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王所长,今天讲啥呀,是不是跟俺们种的地有关呀?”这是沂南县青驼镇常态化开展耕地保护农村“夜课堂”的生动一幕。
随着夜幕渐深,广场上的村民越聚越多,王晓峰操着地道的方言开讲:“老少爷们儿,咱脚下的地就是‘金饭碗’,可别在耕地上种树、建房,要是因为违规占地,不仅会被罚款,还得把违建全拆了……”接地气的案例引得村民们频频点头,有人小声议论,有人掏出手机拍照记录要点。
“通过开展耕地保护农村‘夜课堂’,能让群众从内心里切实体会到‘耕地保护原来这么重要’‘原来这样做才是保护耕地’。老百姓理解了以后,对开展并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就会更加支持,这项令人头疼的老大难工作也就更加好干,粮食安全工作也更有成效”。王晓峰解释道。
为让政策宣讲精准“滴灌”,王晓峰针对不同村庄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在质朴的西斗沟村,他重点解读耕地精细化管理措施。2023年首次宣讲时,西斗沟村土地还有1000多亩地没有实现耕地恢复,宣讲结束后,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自发成立耕地保护监督小组,宣传耕地保护。如今走进西斗沟村,连片的耕地一望无际,再也不见耕地里突兀的树木。“王所长讲得明白,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咱子孙后代的口粮!”一位大爷感慨道。
面对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曾家村,王晓峰则另辟蹊径。为了讲好课,他反复研读《道德经》2000遍,将“人法地,地法天”的传统生态智慧与耕地保护政策结合。课堂上,他引经据典:“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粮食安全才是安居乐业的根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村里退休教师赞叹:“从没听过这么有文化味儿的政策课!”
自2023年起,青驼镇耕地保护“夜课堂”正式开课。王晓峰凭借着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遍全镇80个村庄,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夜课堂”全覆盖。三年间,他累计授课超过150节。如今的他,依然坚守在宣讲一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耕地保护政策。
“王所长的课就像唠家常,听完心里透亮!”西斗沟村村民王桂荣场场不落,“如今,村里形成了良好风气,谁家想动耕地的主意,街坊邻居都会主动劝阻。”在全镇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青驼镇耕地面积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长,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课堂之外,青驼镇同步织密制度防护网。《党员干部耕地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谁破坏、谁担责”,自然资源与综合执法部门建立“日巡查、周研判”协同机制,镇纪委更是全程监督,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如今,夜幕下的“夜课堂”不仅是政策宣讲场,更成为干群共商耕地保护的“议事厅”。
“‘夜课堂’照见的是民心,守住的是红线。”王晓峰表示,下一步,青驼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将向更多的地方推广青驼经验,让更多“夜课堂”在田间地头开花,用“大白话”讲透“大道理”,让耕地保护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当“夜课堂”接近尾声,仍有不少西斗沟村的村民们流连忘返,不时向王晓峰咨询耕地有关问题,远处的田地里的庄稼在夜色中轻轻摇曳,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