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郑阳恒做客2025新华网高考情报局,为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招生计划和优势学科等情况。
Q1:请您介绍一下国科大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中国科学院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高度聚焦,旨在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助力学生成长为科学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独特优势,深度整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优质资源,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资源,皆被充分挖掘与利用。
Q2:您认为科研领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什么阶段?
学校对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精心规划。入学的前一年半,重点夯实学生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科学基础,鉴于人工智能发展,计算机科学被纳入核心基础课程。随后一年半进入专业分流阶段,学校提供多个专业方向供选择,因本科知识不足以支撑学生成为优秀科学家,所以前三年教学有意弱化专业界限,希望学生本科广泛涉猎、夯实基础,模糊专业方向以拓宽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直至研究生阶段才真正进入专业分流与深化学习。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聚焦理工科人才培养,学校更注重理工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Q3:学校特色专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校特色专业众多,覆盖多学科领域。数学、物理等6个传统优势专业自学校最早招生时便已设立,紧密贴合中科院基础研究方向。此后学校持续优化布局,增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专业,及人文地理等理科特色交叉学科专业。
我校高考招生要求考生必选物理和化学。
Q4:近两年学校在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设置上有何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课程体系优化。以往学生四年级明确专业方向、完成学位课后才分流,优化后学生前三年能高效完成大部分本科课程。
第四年学生参与贯通课程学习,学分不足可补充,并正式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与集中教学的研究生同堂上课,共享资源,之后全身心投入科研实践。
从发展路径看,国科大绝大多数学生有深造意愿,毕业后除在本校读研,部分出国,也有去国内其他顶尖高校深造。
Q5:请介绍一下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和新增专业情况。
今年,学校依教育部要求扩招本科生,从去年的430人增至550 人,主要通过新增7个招生省份(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江西、山西、广东)实现。
在专业选择方面,学生至少拥有三次确认或调整专业的机会。
首次专业确认在入学阶段,如果学生录取的专业非兴趣所在,一年后,可进行第二次专业确认。学校前一年半的课程设置基础且统一,涵盖多领域必修课,学生一年半后仍有机会调整专业。
学校此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研工作充满挑战,兴趣是科研人员持续探索的关键,学校提供多次专业确认机会,让学生找到兴趣方向,更易在科研上取得突破。
Q6:国科大在师资方面有哪些突出优势,考生在导师选择上有怎样的便利?
学校师资库汇聚中国科学院京区40多个研究所的优秀科学家,国科大对师资遴选门槛严格,只有活跃科研一线、成果显著且教学能力良好的科学家才有资格入列。在国科大,考生导师选择空间大,导师数量多于其他学校,考生可依兴趣与职业规划,从众多优秀导师中选最适合的引路人。
Q7:请介绍一下学业导师的情况。
学校将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一线学术水平高、通常为研究员及以上级别的优秀科研人员纳入导师库,实现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学生入学就能选感兴趣研究方向的导师,且学校提供多次确认专业方向机会,每次确认及后续攻读硕博阶段都可换导师,培养过程可换多位。截至目前,本科生学业导师共1603人,其中院士 77人、杰青 333人。
学业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有别,研究生导师面对的是有完备本科教育基础的学生,本科生导师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需更多耐心引导,通常让学生参加课题组会,跟随学长学姐融入科研。学校重视夯实学生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生二年级结束暑假起,实践方向学生可协助导师编程或做实验技术工作,理论方向学生则主要跟随导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Q8:请介绍一下科教融合这一理念。
科教融合是多赢模式。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核心使命是承担科研任务、解决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
多赢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活跃于科研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投身教学与指导学生研究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师资资源。不仅如此,他们所在的科研平台也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够较早地进入研究平台开展科研实践,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二,科研工作本质上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大多会遭遇失败,需要不断调整方向,这就要求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开阔的思维。当优秀学生加入导师课题组并与导师充分沟通后,他们往往能为课题组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思路或创新点。导师们对这种交流讨论持欢迎态度,对课题组而言也是受益的。
通常,学生在二年级进入课题组后,便可与师兄师姐进行各种沟通交流,参与课题组会议。到三年级结束时,他们往往能够跟随导师参与前沿课题研究,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Q9:学校有哪些激发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相关举措?
学校为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采取多项举措,尽早引导学生与优秀导师交流是关键。自2024年起,学校推出“低年级书院辅导课程”模式。此前,学校通常二年级末才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但因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与大学科研导向教学差异大,学生适应困难,且学业导师因工作繁忙难顾及学生个性化问题。
新模式中,学校联合本科部及研究所,调动近90名教师,面向2024年入学的430名学生开展辅导,每5名学生配1名导师,还为每个班级配1名高年级优秀学长,形成“朋辈导师”小组。该模式首先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对于适应能力较强、表现优秀的学生,则进一步引导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激发其科研兴趣。
Q10:学生在三年内既要学习基础课程又要进入实验室实践,时间如何分配?
在本科培养的关键起始阶段,首个重要时间节点是暑假。学生需在此期间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加入对应导师的课题组进行实践探索与试错。学校大部分导师课题组会均采用周例会模式,这种定期的交流研讨机制,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课题进展、获取专业指导,从而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为后续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从大二暑假开始,学生便可着手进行一些简单的编程或实验工作。尽管在学期中,学生面临较大的课程压力,但这些科研任务具有连贯性,学生可在课余时间继续推进编程或实验工作。如此一来,到三年级结束时,学生就能够在相关领域达到较为前沿的水平,真正具备与导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