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 尹睿
随着夏日的来临,小龙虾再次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近年来,小龙虾的消费持续火爆,据《2025中国小龙虾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全国小龙虾年消费量已突破100万吨,市场规模超3500亿元,其中夏季(6-8月)销量占比达65%。仅上海市场监管局统计,过去几年,上海人每年能吃掉1.5万吨小龙虾,相当于至少3亿只。
一只小龙虾可食用部分较少,大概只占整只虾的20%。按此比例推算,大量小龙虾被食用后,产生的小龙虾壳废弃量惊人。以上海每年1.5万吨小龙虾为例,产生的虾壳大概有1.2万吨。若全国消费100万吨小龙虾,产生的虾壳则有80万吨左右,如何处理这些虾壳废弃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龙虾壳:被忽视的 “宝藏资源”
小龙虾壳并非毫无用处,它其实是一座潜在的 “宝藏”。虾头和虾壳含有约20%的甲壳质,经加工处理能制成可溶性甲壳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化工、医药、农业、化妆品、纺织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而在食品领域,甲壳素可作为食品添加剂,起到保鲜、增稠等作用;在医药领域,它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还可用于制作缝合线、人工透析膜等;在化妆品领域,其衍生物可用于护肤品,具有保湿、修复等功效;在农业领域,可加工成抗病毒剂,用于农作物保护。
此外,小龙虾壳还可以打粉做成饲料,以小龙虾壳为主做成饲料养殖家禽,是一种新兴的生态饲养技术,既节约饲料投资,又降低成本;虾壳还能做肥料,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小龙虾壳的多元利用价值,让其回收利用具备了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回收利用的困境与破局
然而,小龙虾壳的回收利用面临诸多难题,食客吃剩的虾壳几乎都直接扔进垃圾桶,分拣难度大。且目前吃龙虾习惯使虾壳混杂多种调料,清洗成本高。从运输角度来说,湿的龙虾壳价格低,运费成本却高昂,夏天炎热,龙虾壳易发臭,运输过程麻烦。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地方和科研团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路。据湖北日报报道,2024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刘培文研究员创立生材智造科技公司,搭建900平方米的实验室,利用成功研发的绿色环保零污染的提取技术,将虾壳转化为高性能甲壳素纳米晶。整个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完成,实现了绿色环保零污染。该技术制备的甲壳素纳米晶品质出众,稳定性佳,成本大幅降低。今年,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线已在咸宁嘉鱼落成。洪山区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大力支持,为项目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项目入选洪山区第二批“先投后股”支持名单,获得200万元投资资金。
2024年4月,盐城工学院官网发布,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师生用小龙虾壳、秸秆等废弃物生产出全生物可降解保鲜膜,该产品从原料选取到制备过程都绿色环保,符合 “双碳” 策略,已在两家企业试生产并小范围应用。而在2024年12月人民网报道,武汉大学 “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转化与高值化研发科技创新” 团队,将目标锁定在虾壳素对微塑料的捕获性能上,制备出的三维多孔小龙虾壳可吸附水中微塑料,且实现了使用后小龙虾壳的可持续应用,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与该团队接洽合作。
记者在鱼台采访小龙虾产业时了解到,在进行产业链布局时,也曾考虑过对废弃小龙虾壳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对食品加工厂来说,虾壳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也基本不存在对废弃虾壳的处理。而在餐饮端回收难度比较大,处理设备也比较欠缺。因此尚未对废弃小龙虾壳的回收进行布局。
小龙虾壳回收利用虽面临挑战,但潜力巨大。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环保意识增强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未来有望实现小龙虾产业从养殖、消费到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完整绿色产业链,让小龙虾壳真正 “变废为宝”,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