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王阁五楼给妈妈拍照的时候,无人机直接冲我脑袋砸过来。我老公看到之后用手拍开,我和他均被划伤。”6月14日,网友“xixi”在社交平台发帖称,6月13日晚上,他们在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景区游玩时,被飞来的无人机划伤,他们当时就报了警。6月15日,滕王阁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景区内不让飞无人机,该游客被划伤后手持肇事无人机,自行前去附近派出所报警。上游新闻记者从南昌滕王阁派出所获悉,目前无人机机主仍在查找中。
无人机飞速撞向游客,类似惊险一幕在全国景区不断上演。去年7月,青海海西州一女子在湖边拍照时,无人机快速飞来致其锁骨被划破;今年五一期间,湖北网友亲历无人机擦着后脑勺飞过的惊险时刻。惊魂的不只是游客,国家级文物同样难逃威胁。就在一个多月前,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一架无人机试图炫技穿越南诏古塔仅80厘米宽的塔洞,失控后卡在千年古塔内部。
大理事件中,文物受损触发了《文物保护法》追责,警方24小时内锁定飞手。滕王阁伤人案,尽管受害者握有带品牌标识的肇事机,追查却尚未有结果。此类普通伤害案件多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上限仅万元罚款。普通案件常因程序致追查效率大打折扣。而“禁飞”的牌子常常形同虚设,法律惩戒的力度也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黑飞”最高罚1万元并没收设备,但现实中,2024年1月,丹霞机场两飞手致航班延误17分钟,仅被行拘10日、罚款500元,“没收”已损毁的无人机更像黑色幽默。这样的代价,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再加上巡查力量薄弱、监控覆盖不足,无人机得以长驱直入肇事伤人。正如网友所言,“有条条框框,没人遵守,没出大事也基本上不管”。规则不应沦为纸面文章,游客的安全不应暴露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下。
无人机伤人事件不断敲响安全管理的警钟,要解除头顶上的风险,需系统性发力。部分景区已探索实用路径。如故宫博物院在古建群架设低空防护网,低成本实现物理阻隔。而要解决“黑飞”问题,需多管齐下。首先,明确分级管控规则,哪些地方能飞、哪些地方绝对不能飞,要有更清晰、更细致的规定。其次,让一线执法人员能快速、方便地查到无人机是谁飞的。再次,严惩高风险“黑飞”,特别是那些威胁人身安全或损坏文物的行为,处罚力度要加重。管好无人机租赁也很重要,必须确保操作者有合格证或经过培训,具备基本操作能力。(评论员 宋学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