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狂犬、蜱虫风险防范全解析

淄博新闻网 06-09


扫码查看详情


□本报记者 聂威

夏季,人们户外活动热情高涨,面临风险也随之大幅增加。“夏季户外活动充满乐趣,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了解毒蛇、狂犬、蜱虫等相关知识,掌握正确应对方法,才能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被蛇咬伤后的紧急处置

“被蛇咬伤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效果最佳。”市卫生健康委医政科科长丁占元说,现实中,不少人遭蛇咬伤后,轻信一些偏方,采取错误救治方式,导致病情延误,造成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被蛇咬伤后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置呢?

首先,被咬后一定要保持冷静,原地坐下或躺下,尽量减少活动量。因为活动会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加快毒素扩散速度。若四肢被咬,需将患肢置于低于心脏的位置,能延缓毒素随血液循环扩散。

接下来,使用布条、腰带或藤条在伤口近心端10厘米处结扎。结扎的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并且每隔30分钟要放松1至2分钟,防止肢体长时间缺血而坏死。随后,用矿泉水、生理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清除表面毒液。要特别注意,不能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会刺激血管扩张,加速毒素吸收。另外,迅速取下戒指、手镯等物品,防止患肢肿胀后引发缺血性坏死。

对于被毒蛇咬伤而言,最关键治疗方法就是注射相应“抗蛇毒血清”。但并非每家医院都有储备,所以拨打120时,需说明“疑似被毒蛇咬伤”,这样方便调度到合适医院。

在应对蛇咬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捆扎患肢越紧越好。捆扎时间过长、束缚过紧,极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后果十分严重。

误区二:切开伤口越深排毒越彻底。切勿自主切开伤口,开创不当容易导致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

误区三:伤口不肿不痛就没事。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早期症状较轻,很容易被忽视。例如被银环蛇咬伤时,伤口不肿不痛、牙痕浅,咬伤后1至2小时才开始出现乏力、麻木、喉咙梗阻等症状。

误区四:用嘴吸“毒”。当无法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时,切莫用嘴直接吸吮伤口,避免毒液从口腔进入人体。

误区五:草药治疗最有效。一些人被蛇咬伤后依赖未经科学验证疗法,如使用民间“药草”、偏方或烧灼伤口等,这些会延误治疗,并造成二次伤害。

误区六:认为蛇没毒,不用怕。事实上就算是被无毒蛇咬伤,也可能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了解毒蛇和无毒蛇的外形特征,有助于我们在遇到蛇时作出初步判断。”丁占元介绍,毒蛇通常头部呈三角形,颈部细小,尾端短钝;无毒蛇头部椭圆,尾端细长。需注意,部分毒蛇头部可能不典型,切勿冒险捕捉辨认。鲁中地区常见毒蛇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赤链蛇,常见于田野、河边和村庄附近。身体背面黑褐色,上面分布很多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略扁,呈三角形,眼睛较小。另一类是虎斑颈槽蛇,常见于山地、农田、水边或者林缘等环境。身体背面翠绿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有一堆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近期,张店区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例被宠物蛇咬伤的患者。王先生在家喂食幼年宠物蛇(无毒)时,不慎被咬伤。在自行处理伤口后,被送往医院治疗。”丁占元说,即使是宠物蛇,也存在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为提高毒蛇咬伤救治效率,我市建立了蛇伤协同救治快速响应机制。群众通过120即可快速转诊至市或区县定点医院进行救治,保证患者从伤口处理到血清注射的全流程高效衔接。

狂犬病的传播与防范

“夏天天气炎热,宠物比平时要烦躁,被猫、狗咬伤事件明显增多,要特别留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王玲提醒,被猫、狗咬伤或抓伤后,需第一时间去接种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普遍易感。不同动物在狂犬病传播过程中角色各不相同。肉食、杂食类喜群居动物和翼手目动物可作为储存宿主传播狂犬病,草食类动物、家畜、人可以感染发病,但传播风险较低。据统计,全球范围内,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是由犬传播。

“伤口处置越早越好,应尽快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处置。”市卫生健康委疾控科科长邹宗强表示,对于轻微伤口(不导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可第一时间自行处理伤口,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处,然后及时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一步处置。

对于市民关心的以前打过狂犬病疫苗,现在又被狗猫咬伤了该如何处理的问题,邹宗强给出了详细解答:“也要尽快到附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处置。对于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置。若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按暴露前或者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如果应该打狂犬病疫苗时耽误了,该怎么办?邹宗强说:“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无需重新接种。对于暴露后的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程序时间完成全程接种。

蜱虫的危害与预防

近日,淄博市第一医院接诊了一例被蜱虫叮咬的男性患者。该患者有露营史,就诊时所谓的“小疙瘩”已有5天时间,经查看才发现不是疙瘩,而是蜱虫。淄博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加林提醒:“蜱虫夏天会潜伏在草丛里,猫、狗等在草地趴俯休息时,极易被它伺机上身,主人遛宠物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它们的身体。”

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色,幼蜱6条腿,成蜱8条腿。未吸血的蜱虫潜伏在森林、农田、草丛伺机而动,人们到野外游玩、草丛嬉戏时有可能被蜱虫叮咬。有时它们也会寄生在鼠类及牛、羊、犬等家畜体表吸血。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症状均较轻微。”邹宗强介绍,蜱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它在生长过程中需多次吸血,叮咬多个动物,导致不同动物携带的病原体经蜱虫传播。已知蜱虫能够引起诸如发热伴、森林脑炎、Q热、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多种疾病,其中发热伴是近年来危害比较重的蜱传疾病。

防患于未然,避免被蜱虫咬是上策。外出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进入此类地方,最好穿长袖浅色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不要穿凉鞋。裸露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离开时,仔细检查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发现蜱虫叮咬,先用酒精涂抹虫体使其麻痹,再用尖头镊子垂直皮肤方向缓慢拔除,确保头部完整取出,取出后,再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邹宗强说,被蜱虫叮咬也不必有太大压力,绝大部分蜱虫叮咬后不会引起疾病,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


        编辑:孔鼎
        审核:李海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