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新风共韶华:东营文化书院谱写社区文明三重奏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5-22

晨光初露的时刻,东营的文化书院已悄然苏醒。年轻父母与孩童共读绘本,年轻的志愿者围坐于白发长者身旁,聆听讲述红色故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跨越代际的对话,交织成东营市文化社区建设的独特韵律。近年来,东营市以“开放式、全龄化、可持续”为理念,将文化书院打造成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书院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课堂,更是文明新风的孵化器,是历史与当下对话的桥梁,亦是城市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薪火相承,以红色宣讲赓续精神文脉

在中山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内,97岁的夏丰鸣腰背挺直如松,手中紧握泛黄的立功证书,声音洪亮如钟:“我们就穿着薄衣趴在雪地里,炒面冻成冰碴子,脚肿得穿不上鞋,但我们心里有团火……”围坐的青少年屏息聆听,仿佛被带回长津湖战役的冰天雪地。老人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铿锵:“冲锋号一响,战友们前赴后继,没人怕死,只怕完不成任务。”一位小朋友举手问道:“爷爷,您当时害怕吗?”夏丰鸣目光灼灼:“怕,但我们的身后就是咱们的国家!”

这样的场景每月都在中山社区上演,社区联合学校组织青少年采访老兵,听老兵讲述过去的烽火岁月,稚嫩与苍老两只手掌相握之时,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就在此激荡。夏丰鸣的立功证书、军功章都被精心陈列在服务站内,成为青少年思政课的“活教材”。

“红色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从书籍上获得知识,更要让他们亲身触摸历史的温度。”中山社区党委书记刘萍萍说。近年来,东营市通过口述史整理、红色路线研学、沉浸式情景剧演出等形式,将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孩子们在老兵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纪念馆的实物前感受震撼,在重走革命路时体会艰辛。这些实践让红色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作血脉中的信仰与责任。

艺韵传新,以传统艺术涵养文明气象

“新时代,喜事新办家家如意。树新风,为爱坚守户户吉祥……”东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书院内,京韵大鼓的韵律悠扬回荡。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的演员段莲琴正带着学员排练原创曲目《喜事新办颂民风》。鼓点铿锵中,她用接地气的唱词讲述社区移风易俗的故事。台下,居民刘大姐连连点头:“上个月我侄女结婚,在社区的喜宴大厅办仪式,既体面又省钱,这才是新风尚!”

东营区文化书院以“开放式办学”为核心理念,整合室内外阵地资源,打造覆盖全区的文化教育网络。最美发布厅里,“山东好人”事迹宣讲浸润人心;特色宣讲室内,“红色故事会”让青少年热血沸腾;方志馆中,老照片与VR技术结合,重现油田创业的峥嵘岁月。而文化剧场作为“重头戏”,不仅承载吕剧、京剧等传统艺术,更孵化出音乐快板剧《文明闹婚幸福多》等原创节目,让文明新风“唱”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东营市以区级文化书院为枢纽,推动各社区建立分站点,形成“一核多点”的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整合全市师资、搭建共享平台,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非遗传承等主题融入日常活动,让居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教育,提升文明素养。文化书院成为东营市社区建设的“精神引擎”,推动文明新风从一域实践上升为全域共识。

代际互融 以青银共学激发文化活力

“阿姨,点这里就能对焦了,拍照时手机就不要动了!”锦泰社区活动室内,东营职业学院学生袁成豪举着手机,耐心指导着七十八岁的丁叔。几位老人们围成一圈,时而往窗外拍一张照片,时而互相展示之前拍过的作品,笑声不断。“以前觉得手机拍照就是点下面那个红点就能拍,现在才知道拍之前得先聚焦!”丁叔高兴地说。

这般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胜利街道锦泰社区“双向课堂”的日常图景。“我们以书院为纽带,让高校与社区实现资源互补。”胜利街道文明办负责人王卫指着课程表介绍,“每周大学生都会来社区传授手机使用、形体、电脑等知识,让老年人体验现在年轻人的新花样。我们的社区能人也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传授钩织、剪纸等传统技艺。”这种“青银共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提升生活便利性与趣味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学习民间技艺的宝贵机会。如今,“双向课堂”已孵化出十大类40余项课程,成为东营校社融合的品牌项目。

东营市的文化社区建设,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既有红色记忆的浓墨重彩,亦有文明新风的清新笔触,更不乏代际共融的温暖晕染。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彰显着“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深意。当书香浸润街巷,当传统对话未来,东营的每个角落都在轻语:真正的家园,永远生长在人们的精神沃土之上。(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责任编辑:王明华

商遥遥

日落跌入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