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从业人员在深学细悟中把“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前期组织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得到行业积极响应,经省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评审,最终评选出15篇优秀作品,按报送情况评选出8家优秀组织单位。现推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专栏展示优秀作品,推动形成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浓厚氛围。
作者:瑞众人寿枣庄中支 张林涵
中央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保险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业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重塑保险行业形象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凝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的“五要五不”,是引导整个保险业稳健发展的“指挥棒”,在重塑保险行业形象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业必须高标准践行“诚实守信”
保险依托于统计学和精算学,通过大数据法则准确计算出保费和赔付金之间的比例,将未来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当期可承担的保费支出,从而实现个体风险在更大范围的群体中进行分散转移。保险的这个特殊性要求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必须准确判断投保人转嫁保险标的的风险性质和大小,它直接决定保险人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是保险永续经营下去的基础和保证。
现实中,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对保险标的重要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都是不对称的。保险人远离保险标的,无法准确判断保险标的的风险性质和大小;投保人难以了解保险人经营情况,更很难准确理解复杂的保险合同格式条款及其中诸多的保险专业术语。
这种保险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保险业必须将“最大诚信”列为首要基本原则。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成立后,保险人、投保人双方都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最大诚信,投保人尽完全的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承担勤勉履责的义务。
因此,在我国三大金融支柱中,保险业是最需要体现诚信,也是最依赖诚信的行业。保险业必须将诚实守信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通过高标准践行诚实守信,树立诚信典范,开展诚信教育,建立诚信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增强客户对保险业的信任和支持,提升保险业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解决行业发展顽疾,保险业必须严要求践行“以义取利”
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保险承担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这是保险业“义”的直接体现,是保险行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以义取利”要求保险业必须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要坚持在道义和责任之上获取利益,而非纯粹的逐利。
遗憾的是,保险行业在前期发展过程中没有平衡好“义”与“利”的关系,“利”字诱惑之下,保险销售人员为了片面追求业绩而销售误导,甚至有些保险内勤为了个人利益直接教唆销售误导。再加上保险销售群体一直游离在保险公司的“正规军”之外,他们既没有对保险公司的归属感,也没有对所代理保险公司和所销售产品负责的责任感,这些行为都进一步推动了销售误导行为的产生。
销售误导直接影响了保险的正常理赔效果,影响了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功能的正常发挥。当赚钱成为某一行业终极目的,一味追求“以利取利”的时候,这个行业终会有违初心,渐渐忘记了来时的路。正是因此,国家一再提出保险要回归本源,回归初心。
保险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导所有从业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业绩观、逐利观,树牢崇高的义利观,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同时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降本增效、风险防控,不断增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回报。只有在实践中严要求践行“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保险业才可能在义利兼顾的基础上行稳致远。
三、面对长期主义挑战,保险业必须硬举措践行“稳健审慎”
国家对保险业的定位,就是发挥长期风险保障和管理功能,这决定了保险企业必须坚守稳健审慎的原则,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深化对风险管理的理解,提升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确保公司可持续稳健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承担长期风险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如果追求行业长期发展成效,就意味着要跳出对短期业绩的过度关注。然而现实中的保险行业内部,执行的多为以年度为单位、以短期业务成效为指标的绩效考核制度。这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使得一些公司在战略上忽视长期客户的积累和品牌建设,忽视风险管控,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最终成为销售误导另一个诱因。
“看得见”的短期终究不可持续,“看不见的”长期才重要。2024年9月发布的“新国十条”,再次强调要发挥保险业长期资本对金融体系稳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实现金融强国。
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改变现状,要求保险业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尝试从改革现有短期指标考核制度着手,积极探索长周期考核制度,引导保险公司着眼长期,提升经营战略及投资战略的长期性,减少因过度追求当期收益而损害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促进行业可持续、长远发展,为重大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四、应对创新发展需求,保险业必须硬举措践行“守正创新”
保险是我国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金融载体和社会管理媒介,为我国人民群众未来“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路上,保险业的使命与担当。
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239家,保险主体众多,市场一片繁荣。从供给端看保险科技应用、保险业务创新变革在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从需求端看,认知风险、有效交互、追求体验、主动消费已日益成为人们新的保险需求。
客户需求在不断更新,日渐复杂,而各主体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却大同小异,这意味着多数保险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不足又加剧了险企内部产品、服务同质化的竞争,从而让整个行业走入不断内卷之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今天保险行业发展的困境。
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险企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守正创新”要求保险业必须把服务人民、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围绕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振兴乡村经济的本质要求进行创新,聚焦主责主业,防止脱实向虚,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五、确保行稳致远发展,保险业必须硬举措践行“依法合规”
保险业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与保障,与其他行业相比,需要遵守更多保险业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以保证业务经营的合规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维护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当下规模至上、业务至上的绩效考核导向下,各保险公司面对产品、销售渠道和业务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实,各公司为获取高保费,不得不选择性忽视专业服务,转向销售误导、支付过高手续费、返佣等恶性竞争。这种“内卷式”“自杀式”的竞争模式,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自身的社会声誉,某种程度上已积累成保险行业系统性风险。
监管机构在2023年推出“报行合一”,在2024年推出“新国十条”,前者旨在改变单纯以价格、手续费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局面,后者力图通过“长牙带刺”式的监管来规范与重塑保险行业形象,所有动作都要求各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依法合规是保险业运营的红线,更是所有保险从业者必须坚守的底线。“依法合规”经营要求,各保险公司要以诚信、公正、透明的原则开展业务;要通过定期组织合规培训,强化从业者法治意识;要不定期开展各种合规自查自纠,在合规基础之上,在合规的框架内实现改进发展。
正心诚意,坚守信用,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施之以义,义利兼顾,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稳健发展,审慎行事,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恪守正道,勇于突破,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遵守法律,合规经营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总之,保险业只有认真遵循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指引方向,严格落实“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才能逐渐改变行业负面形象,重塑可信赖、能托付、有温度的良好形象。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