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庆森
2019年初冬的一天早上,我到新落成的高铁日照西站乘车去济南出差。当送站的车在高铁站东入口停下,拿下行李准备进站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望向东方,只见一轮红日悬在半空,恰在奎山山峰的正上方,朝阳洒满了奎山,充满无限生机和温暖,青山粉黛格外神奇。西半空还有几颗星星在闪烁。巧合的是,车站广场上的太阳雕塑造型,正好装下了这一奇观,可谓是:初光照东方,青山送吉祥。一县文峰秀,叫人思故乡。
奎山街道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家乡的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带给我无限遐想。时间已过去五年之久,但这场景一直在我的眼前呈现。总想写点文字,苦于琐事牵扰,也羞于才学浅陋,一直未能动笔。乙巳年二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又浮现了这一幕。忽然有了一些想法,要把家乡的山、水、人、事写一写,也算是尽了一个老宣传文化干部的一份职责。脑海中就像过电影一样出现了若干题目,随即摸出手机记录下来,因为很兴奋,下半夜基本没睡。
上班后在网络上浏览了一下新闻,正在迷糊当中,忽然接到了市人大有关领导的邀请,到经开区走访联系人大代表,我本来也是经开区的人大代表,原来也联系经开区的代表,正是一拍即合,说走咱就走,大家奔着奎山的方向出发。沿途、从环山路转了一圈,顺便欣赏了一下山的雄姿,感受了山的神韵和海的壮阔。一路上,与同行人交谈甚好,感慨颇多。因忙于公务和时间紧张的原因,遗憾未能登山,但陪同的经开区工委领导介绍了经开区抓项目、促发展的情况,去年经开区排名大幅上升,可喜可贺,我为家乡取得成绩深感自豪。实地察看了宁波路学校,大家纷纷夸赞经开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我顺便也了解了奎山作为风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些进展情况。期间我谈了自己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支持和肯定,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故而回到办公室就开始起笔游走写下此文。
说来奎山并不高,海拔只有250米,孤起于日照城南十余里处。东濒大海,西携傅疃河水,北与丝山、河山遥对,南与日照前三岛相望。因为奎山周围较为开阔、平坦,孤峰独树一帜,拔地而起,势如笔峰,故又名“孤奎山”。几经修撰《日照县志》的学人一致推之为“一县文峰”。
她比不上中华泰山的雄伟,也比不上鲁东南马耳山的高耸,奇秀也稍逊于九仙山、五莲山,更没有苏轼大才子的诗文推介佐证。但在老日照人的心里,奎山的分量还是很重很重的。
日照诗词学会的冷为峰与我因诗词交往多年,多次说起家乡奎山,聊起很多共同经历的岁月。我在山之右,他在山之阴,和我一样,对奎山有着丰富的童年记忆,也有着深厚的情感。难能可贵的是,为峰老弟是一个生活在诗词歌赋里的人,能够脱俗,深耕在辞赋的大海,写过《北大赋》《五都赋》《四大名楼赋》等等大量名赋,因为太高产,赋又很“酸”,我感觉自己学问太浅,一般读不下去。但他满怀激情地写了《日照奎山赋》:
盘古劈于天地,青嶂出于世间。市南十里,一岫一帜,势如笔峰,名曰奎山。濒黄海而扼古城,孤峰寄傲;携付疃而挽海岱,幽壑藏坚。天造仙境,地生雄风。威横南北,雄接苍穹。十里出于瑰景,一山纳于天地……
这只是个开篇。全文我却读了很多遍,不认识的字都会查查字典,并且还用我那自以为不错的硬笔书法书写过,在朋友圈显摆了一下,收获了不少点赞。此赋开篇,把奎山的方位和胜景用华丽的辞藻描述得淋漓尽致,我是写不出来的,但读来真是过瘾。后边把山的状貌、形态、景致、古迹、传说都写得很详细,我甚为佩服。其中一句“凌日而牵月,呼风而唤雨”,这不正应合了我在日照高铁西站所看到的场景吗?为峰在赋的结语处也写了自己的感受:“一方厚土,吾生于斯,长于斯焉。少时游而乘兴,中年登而抒怀。余不惑之年,登高而眺,身如山也,饮于沧桑;心如石也,韧而多痕;生如道也,亘而崎岖。山高人为峰,容于万物,揽于千古。”登山哪里只是看了山,而更是开了眼界、悟了人生。对此我深有同感。我小时候,有很长时间是在姥姥家生活,就是那个依偎奎山脚下、崮河旁边的小山村崮河崖。从小看惯了奎山的四季景色,听惯了奎山的关于莲花峰、白云洞与神屋子、八戒洞与海眼等传说,我的心中充满向往。前几年应约写了一首歌词《美丽崮河崖》,词不一定达意,但总归表达了我对崮河崖的情感和祝福。抄录如下:
奎峰巍巍,千年守望。走过四季,见证沧桑。
将岁月的痕迹写进青绿,把小康的喜悦传遍四方。
崮河悠悠,相依相傍。点将台上,义举传扬。
将吕母的故事代代传诵,把时代的旋律天天唱响。
奎山脚下,古老村庄。明初来照,家和业旺。
将美德的种子撒进百家,把和美的日子越过越香。
美丽崮河崖,幸福我家乡。长河一路歌,扬帆再起航。
上初中后,我遇上了我的恩师——班主任语文老师翟秀梅老师,在我心中,她就像母亲一样。在我们家有个规矩,逢年过节,一看父母,二看老师。当然有我的郭老师、翟老师,也有我夫人的刘老师、丁老师。人生路上碰到几个好老师,就像再造父母,何其有幸。翟老师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追求知识、成长进步的新世界。周末她组织我们去爬奎山,当时从西面上山,也没有路,同学们在松枝间穿行,在岩石上攀爬,相互牵手帮助,一路爬到莲花盆下。“莲花盆”的故事早已熟稔在心。六块巨石组成的莲花盆,盆内可见清冽的水,不枯不腐,令人甚为惊叹。尤其是讲到钻进莲花盆下的神屋子,只要不说话,进多少人都盛得下的故事,让我们觉得神奇,心向往之。从山上回来后,翟老师再教我们写作文。因为带着真情实感,又有慈母般老师的教诲,我的每篇作文都会成为范文在班里宣读,心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这也让我从小就在心中点燃了一个文学梦。现在看来,这只能是梦了。后来我更明白,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师长的鼓励和教导下取得的,正像三月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遗憾的是恩师已于2024年元旦仙逝,空余后生慨叹与追思。
还有就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跟着父亲走三姑家。三姑的家是奎山东半坡上的刘家村。到了姑家,我就会和小我一岁的表弟一起去爬山。那时候没有手表,也不知道时间,我们往往都是在日薄西山的时候才下山回家,回到家中,家人早已酒足饭饱。其时的衣服往往被树枝刮得少毛无皮,我们虽挨了不少埋怨,但心里还是无比的快乐。直到师范毕业回到家乡当老师,我也经常约着同事们去上山,有一次还进了防空洞,在里边转了好久才出来。
奎山有名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被称为“一县文峰”,奎山寄予了无数读书求功名之人的希望和梦想。日照人自古重耕读、尚勤学,出过丁、牟、秦、安、李几大名门望族,无一不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金代状元张行简于金大定九年中词赋科第一名,他的祖父张莘卿是日照第一位进士。其家族“一门五进士”,世曰“五贤”。晚年张行简在城南(也就是在我的家乡刘家寨南二华里处)设立“魁文书院”,教书传经,教授家族子弟读书,相交四方文人雅士,境况可谓繁盛,这是开日照文化之先河的功绩。因为北宋“靖康之变”后,南宋皇朝偏安江南,而淮河以北地方皆为金统治,我村奎山刘家寨,据传是金国的兵寨而设村。金国沿用了汉人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才有了张行简中状元,才有了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的历史。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魁文书院遗址早已荡然无存,但《日照县志》里写得清清楚楚,希望哪一天哪位名士能够把这书院进行复建,那必定是日照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得益于张行简创建的魁文书院,日照文风逐渐兴盛,也引领无数人投身、倾情于日照的文化发展。
关于张状元在刘家寨村南设魁文书院一事,日照诗词学会会长辛崇发曾在一个场合夸赞,说刘家寨是风光宝地,文脉悠长,言外之意好像是说我也受了点熏陶,当然是戏说了。辛会长是一个老海曲文化人,退休之后作为日照诗词学会和东港区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为弘扬海曲文化,推进诗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那份文化情怀,让我敬仰,值得我们学习。文化要发展,必须有这么一批有文化情怀、有奉献精神的人去努力。我对外介绍自己老家时,都会自豪地说:“老家寨上。”据考证,刘家寨应该是周边最早的一个由兵寨设的村。前几年我有感而发还写了个词《老家寨上》,抄录如下:
老家寨上,海曲流芳。奎峰巍巍,疃河情长。
乘着开放春风,我们走在幸福路上。
老家寨上,路通人畅。高铁飞驰,银鹰翱翔。
牵手四海宾朋,我们捧出好客琼浆。
老家寨上,家和业昌。邻里和谐,新居敞亮。
创建最美家园,我们走在奋斗路上。
老家寨上,诚义远扬。相随国道,心向远方。
拥抱新时代,我们抒写美好梦想。
祖籍在日照西湖镇大花崖村的明代状元焦竑,更是达到了日照读书人高峰,一生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文史、哲学,最终成为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焦竑还从乡试落榜卷中发现了徐光启,并亲提为第一名,成就了一代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后代也是人才辈出,其十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是大家熟知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焦竤对日照老家感情深厚,也重视家乡日照的文化建设,对家乡读书人多有教诲。明代日照县共考中含焦竑在内的进士9人,其中有2名就是焦竑的学生。焦竑还协助日照时任知县杜一岸编修了第一部《日照县志》,在《日照县志》中保存了焦竑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日照县重修庙学记》,全面记载了日照县儒学的发展,尤其晚明日照教育的发展情况,并描绘了大力举办日照教育、推动日照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景,其情可敬,其心可嘉。“一县文峰”,正是历任县志编撰者对奎山共同的期冀。
到清代的许瀚(虎山大河坞人,清嘉庆二年出生),虽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但在讲学、著述和校勘书籍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是当时北学的代表人物,有“山左许瀚之学”的称誉。他提携培养了大量的日照读书之人,如丁以此、丁惟汾父子和丁守存、丁麟年、王献唐等人,尤其是一代国学大师王献唐,无论是治学传道,还是敬文护宝,事迹感人至深,堪称楷模,后边还要单独记之。他们都受许瀚教导或间接影响,成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学现象,被后世称为“照邑朴学”。
奎山之胜景,古之日照文化人多有记载。最出名的应该是晚清进士丁泰登作咏题诗《登奎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为壮观的山水画长卷:
沙浦山无数,来斯刮目看。
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
人与星共聚,海随天自宽。
登临莫长啸,足底有龙蟠。
说起丁泰,不光在丁氏一族和日照县声名远扬,在清朝廷也是影响巨大。丁泰是日照涛雒丁氏五世,清顺治年间进士。论起来,也是崮河崖我外祖父丁原慎一支的先祖。他曾和一批士大夫一起具“开海禁疏”上奏朝廷,得到朝廷恩准,日照沿海率先享“开海”之利,得以繁荣兴盛。
而今看来,对奎山描述最形象传神的,莫过于清末民初举人高祝三(现秦楼街道高家村人,生于1865年,卒于1947年),曾为日照县中国文教员。也非常有民族气节,曾经斥退汉奸上门求见。他的《咏奎山》一首:
瞻彼西旗空自飘,从来东鼓有谁敲?
南鞍缺少随心马,北架恐无如意毫。
短短四句,将奎山四面不同的形状(西旗、东鼓、南马鞍、北笔架)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借走访人大代表之行,围着奎山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下,果然是十分传神。
本文开篇讲了早上看日出东方、光照奎山之盛况,忽然就感觉到,如果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看月光洒满山间,领略苏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境,想象一下丁泰“人与星共聚,海随天同宽”的奇妙,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坐于莲花峰上,俯瞰山下今日之开放开发、日新月异的新经开区,远望大海波光粼粼,近观道路车水马龙,喜看万家灯火闪烁,聆听工厂机器的轰鸣,当是多么壮观的宏伟气象!
青山绿水长,风正好扬帆。既会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会有“春风浩荡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无限感慨。愿我们紧随时代,感念故乡,远望青山,心有初光!
幸哉乐哉,谨记之。
(作者为日照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曲师大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人大原常委、人大社会建设委原主任委员,曾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担任过多个部门领导职务。业余时间创作了海军日照舰舰歌《我们的战舰向太阳》等多首歌曲歌词。其中,歌曲《我爱这蓝色国土》获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二等奖、海南省第二届“海洋风”全国海洋歌曲征集入选作品(共4件);为五莲县户部乡创作的村歌《诗画黄崖川》获全省“村歌嘹亮”创作优秀作品并参加颁奖晚会演出,被评为“全国百佳村歌”。主持的文化项目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创新奖,参与主编的中职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获日照市社科成果一等奖。)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