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究学习之路的“实小样本”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1-08 190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樊舒瑜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是课堂,旨归是学生的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从2024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统编教材。

事实上,从“新课标”到“新课改”再到当下教材换新,往往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其根本在于学习方式变革,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

近日,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举行了“长江”项目学习探究成果展示。“长江”主题项目学习,只是实验小学教育探究之路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区实验小学以项目学习为杠杆,惟精惟一,惟实惟新,撬动学校育人变革。积极建设“优+”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让学习自然发生、让素养真实生长,一直在追寻教育最美的样子……

“不一样”的课堂

“同学们,你是否愿意对长江沿途风景与丰富多元的文化进行多方位的探究?你是否愿意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长江水电站的智能升级……”这是张店区实验小学开展的项目化学习“长江”项目学习的教案设计。

“长江”项目和课堂学习有什么关系?

对此,张店区实验小学张梅告诉记者,“学校不同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探究主题,比如:三年级学生们依托学校‘长江’课程长廊,开启了主题为 ‘山水记忆 千年文脉’的探究之旅。他们紧扣长江沿途风景与丰富多元的文化,沉浸式感受长江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五年级学生则聚焦长江水电站展开全方位探究,领略浩浩长江的无穷魅力,感受着滚滚绿电的神奇力量。”

“通过不同主题的项目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破学科藩篱,促进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谓一举多得。”张梅说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大概念,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给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情境—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培养他们像专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获得独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中,感觉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小专家’,从学习到研究,再到实践,只要想着解决问题,就能找到办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五班学生刘昊熹说。项目学习提升了他各方面的能力,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让他认识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区实验小学以项目学习重新定义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需要立足大概念,关联热点事件,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教师的角色由包办学生的‘保姆’变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导师’,学生也从被动的学习,通过实践成为‘专家’。”区实验教师孔凡花说。在课堂上,她由带领学生遨游“书山题海”变为协助学生培育“素养之花”,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深度学习,小组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火花,学生在充实而愉快的学习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经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项目化学习使得张店区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新的课堂模式、高效的课堂效率、精彩的课堂已经成为该校课堂样态深度转型的真实写照。

十年探究路

如今,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实践育人要求的重要方向。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的学科实践、课程综合化、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学习任务群等概念均指向学习方式的变革。而项目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途径,一种思维的模式,一种生活的态度。

事实上,张店区实验小学有关项目化学习的研究早已由来已久。

从2014年建校伊始的“中秋”项目课程探索开始,学校历经“秋之韵”“靠右行”“我与文明”“齐文化”“四十年巨变·一百年愿景”“身边的科技”“少年问天”“万里长江·万千气象”“黄河铸魂·文脉安澜”等30余个项目,从最初“概念模糊、零打碎敲”的1.0版,到“导向明确、体系完整”的2.0版,再到“大概念统整”的3.0版,现在逐渐升级到“思维创见”的4.0版,在合作探究和实践调研中,学生逐步踏上以跨越学科与教材、链接知识与生活、建构学习与自我为基本特质的深度学习之旅。

为了回顾学校十年的发展,总结办学经验,构建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今年,学校开展了“这十年”项目学习研究,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回顾整理学校十年发展,对项目学习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对未来项目学习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其中,“长江”项目被作为全年级参与的主题探究项目。

而为丰富学校长江文化阵地,2024年开年,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建设了一条长江文化长廊。长廊以“万里长江 万千气象”为主题、以三线两点一面为框架进行建设,从雪山到海洋,从“生境·生物·生活”三个维度对长江各区域形成的独特地貌,不同流域的自然景观,多方水土孕育的千姿物种以及充满积淀的百态人文进行学习任务群的项目学习探究,展现了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

其实,不仅仅是“长江”项目学习,学校自2023年1月开启了主题为“黄河铸魂文脉安澜”的黄河项目学习探究,学校还特别建设了黄河文化长廊,在“黄河”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设计开发了“黄河360”研学课程,学生借助《张店区实验小学黄河文化长廊研学手册》,诵读60首黄河诗词、讲解60处沿黄景观、宣讲60幅艺术作品,实现360度观黄河、探黄河,人人争当黄河文化传承人。

现在,黄河文化长廊与长江文化长廊已成为实小的代表性符号,蕴含了实小人的家国情怀,传递了实小人的教育追求。

教学评”一体化

自建校以来,张店区实验小学就一直秉持“精致教育,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以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为突破口,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依托学校文化,提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课程整体规划。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优+”课程理念为“球心”,以“精致教育”为半径,本着“提质减负”的目的,运用“做整合”的课程技术路线,建构起了旨在提升学生知识理解与拓展、能力应用与提升、思维建构与创新的球形课程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基于学生问题驱动的探究型课程、面向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的拓展型课程。

其中,项目学习课程作为探究型课程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张店区实验小学“优+”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开展项目化学习以来,区实验小学不断推进项目化学习常态化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促进了学生素养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校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基于大概念设计学习目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在情境中开展项目学习活动,以评价引导学习目标的达成,真正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评价也要跟上。评价不局限在课后,而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进行,是嵌入在课堂活动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教学过程更加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思维梯度,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考量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项目化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张店区实验小学校长宋刚介绍,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会有相应的成果。而且这个成果是可呈现、可交流、可评价、可改进、可应用的成果,帮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收获知识、能力,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项目化学习对于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项目式”同时也推进助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高效达成,深化教师育人、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近年来学校先后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区名校长、名师,15位教师被评为市区教坛新秀,27位教师被评为市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60余人次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项目化学习带来的益处远远不止于此……

教育的核心是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喜欢学习和探索,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动、自发、自主地学习,而张店区实验小学的“精致教育,幸福人生”教育理念,正是如此。

责任编辑:曲惠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