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2日举行。日前,记者注意到,在某招聘APP上,竟然出现了“考研祈愿师”“考研祈愿实习生”岗位,薪资为每天150元到200元,其主要工作为负责收集2025年考研生心愿,负责前往全国各地孔庙为考研生祈福并全程记录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等。该岗位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吐槽:“太离谱了,谁发明的这个岗位!”还有网友调侃说:“亲自去不显得更有诚意吗?”
在当下就业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新奇职业的出现不足为奇。但 “考研祈愿师” 这类职业的出现,却令人忧心忡忡。
“考研祈愿师” 宣称负责收集2025年考研生心愿,负责前往全国各地孔庙为考研生祈福并全程记录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等,颇有 “代人祈愿” 的意味。如此做法,看似为考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满足了部分考生及家长缓解焦虑、寻求心理慰藉的需求,实则是在利用他们的心理弱点搞商业投机。诚然,考试前祈愿的行为古已有之,像古代科举考试等重大考试前,众多学子都会去祈愿,挂红绳、放孔明灯等等。然而,将 “祈愿” 商业化,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做成产业,还让人代劳祈愿,着实有些过分。
考研能否成功,取决于考生长期的知识积累、科学的备考策略以及考场的临场发挥,绝不是几句祈福之词、几次供奉仪式就能决定的。即便要祈愿,也只是寄托美好愿景,舒缓考试压力罢了。可花钱让他人代祈愿,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 “祈愿师”,一方面显得心不诚,另一方面是在逃避现实、舍本逐末,恐怕不仅对考研毫无实际益处,还可能误导考生,使其深陷虚幻的心理安慰中难以自拔。
倘若 “考研祈愿师” 可行,那或许就会冒出形形色色的各种祈愿师,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考试 ——“高考”,可能会出现 “高考祈愿师”。一旦 “祈愿师” 泛滥,势必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与我们所倡导的勤奋拼搏、依靠自身努力实现梦想的价值观南辕北辙。可以想象,由于 “考研祈愿师” 的出现,全国各地孔庙会迎来一批 “特殊的人”,让 “祈愿” 沦为某些人敛财的手段。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样的 “职业” 毫无实际意义和长远发展前途,即便日薪 200 元,也非长久之计。
说到底,“考研祈愿师” 不过是一种商业炒作,不应被赋予特殊含义。我们应当倡导理性看待考研,鼓励考生凭借自身的持续努力追求学业进步;同时,要强化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弘扬积极向上、务实奋进的价值观,杜绝这类利用人们心理弱点进行商业投机的不良现象,维护社会的健康、和谐与有序发展。
作者:王军荣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