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由山东省科协组织的“助力乡村振兴 科协在行动”主流媒体调研行走进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实地探访在科技的加持下,“科技小院”里产出的甘薯有哪些不一样。
“要说和科协的缘分,那得从2017年说起,那时候我的父母在家经营四五十亩土地,以甘薯、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甘薯种植面积二十余亩,品种以传统品种西瓜红为主。”
一见面,泰安市岱岳区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瑶就跟记者回忆起了与科协结缘的的故事。2017年,董瑶一家参加了省科协主办的泰山科技论坛,在论坛上通过与专家的深入交流,带给他们发展的新思路。
从那时起,董瑶家的甘薯种植开始按照富硒规程使用硒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富硒甘薯孕育而生,并延伸至小麦、玉米、花生、西红柿、黄瓜等农产品种植上。直到今天,董瑶的基地生产的富硒产品依然在各大富硒平台销售火爆。
在今年的甘薯收获期,通过甘薯科技小院,董瑶的合作社用上了山东农业大学张万枝教授团队研发的甘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在甘薯移栽、薯秧处理、甘薯收获等生产全过程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
“以前收获一亩甘薯大约需要三个人干一天左右,现在用了机械以后,半小时就能完成,提高了效率,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几百元。通过甘薯科技小院的落地,科技小院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我们甘薯的品质口感,通过这个全程的机械化生产,科技赋能,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董瑶说 。
“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他们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安市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介绍,岱岳区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框架,7家科技小院被设立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