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爱“笙”活!济南八旬老人制笙六十余载

拾光 2024-11-28 3454

济南历城区唐王街道办事处颜家村一户农家院里,传出阵阵悠扬悦耳的“笙”音。笙是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满头白发的颜廷瑞正坐在窗前,双手捧着刚制作好的一把笙,缓缓吹出一支曲子。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笙,有半成品,还有刚制作好的,还有送来维修的……

颜廷瑞今年已是80岁高龄,耳朵略背但是眼睛不花,干起活儿依然麻利不含糊。对于制笙,颜廷瑞侃侃而谈,“我们家制笙,是从我爷爷颜景茂开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第三代了。”10岁的时候,颜廷瑞就跟在爷爷和爸爸身后,将制笙技艺慢慢记在脑子里。颜廷瑞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对于乐器更是无师自通。除了吹笙,他吹笛子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当时家里穷,但是他很喜欢干完农活儿的时候吹上几支曲子。十八九岁起,他就在爷爷和父亲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笙,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

颜廷瑞制笙几乎全是手工打造,过程看起来很是繁琐。他制作的笙主要有17苗笙和21苗笙两种。“17苗的大部分是民间用,而专业院团的老师多是定制21苗的,这样的笙音域宽广一些。”颜廷瑞介绍道。

制笙工艺要求很严格,选竹、制作笙斗笙脚和簧片等,每一步工艺都需要精益求精。笙管的簧片是响铜做的,制作也是最难的。颜廷瑞拿着工具不停地打磨着簧片,并不时地放在耳边听一听,再在嘴边吹一下。“你看这做好的簧片透风不透亮,音还要准,并且每苗笙管用的簧片还都不一样,需要校好了音准,才能粘到笙脚上使用。”颜廷瑞每年制作三五十把笙,来订购的客户遍布各地,还有很多慕名而来学习的、修笙的,颜廷瑞每天都忙忙碌碌很是充实。

今年9月份,颜廷瑞的制笙技艺成功申请了区级非遗。受他的影响,他的孙子也很喜欢制笙,在他的培养下逐渐成为家里的第四代传承人。

颜廷瑞也很喜欢书法,还参加了当地的庄户剧团,带着自己制作的笙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排练演奏,参加“一村一场戏”的演出,“笙”活可谓是丰富多彩。

图/文/视频 王媛 济南报道

责任编辑:undefined

王媛

混迹摄影江湖十一载,扛相机女汉子一枚,欢迎各位来撩。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