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秩弦歌不辍 城校共沐繁荣——写在聊城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9-26 2621

半个世纪以来,聊城大学与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长,相得益彰,成为全省校地合作的典范。历届聊城市委、市政府都大力支持聊城大学发展,为聊城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聊城大学也始终坚持立足聊城、服务聊城、发展聊城,扎根聊城办学不动摇,始终把服务地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形成了城校战略携手、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

长期以来,聊城市牢固树立“发展聊城大学就是发展聊城,支持聊城大学就是支持聊城”的大局观念,在聊城大学校区扩建、举办综合性大学、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等每一个发展的重要时刻,聊城市都秉持城校一家的理念,在办学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营造良好办学环境等方面给予学校实打实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聊城大学牢固树立“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但首先要扎根聊城、服务聊城”的理念,紧抓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黄河、大运河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策源地、智慧库和新引擎功能,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与贡献度。

2021年,聊城大学第五次党代会确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和地方行业企业需要相匹配。学校面向聊城的农业、铜铝产业、医药产业与基础教育等领域发展,优化学科布局,立项建设畜牧学、生物与医药、教育学等12个“冲一流”“强特色”学科,培育建设智能制造、运河学等10个省内一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增强服务地方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学科支撑能力。主动对接聊城“制造业十大产业”,大力提高应用型专业占比,停招传统专业19个,新增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能影像工程等“四新”专业4个,设立汽车质量管理工程、现代医药与健康等校企合作专业、应用型微专业14个。与鲁西化工等知名企业共建6个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其中生物制药及规模化制备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进入新时代,聊城大学与聊城市相向而行、双向赋能,发展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学校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服务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聊城大学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后,学校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深化校内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构建校地企融合发展全方位工作体系,以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支撑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资源整合,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学科平台体系。推动学科融合交叉,推行学部制改革,设立化学与材料学部等首批5个学部,整合优势资源设立农学与生物学院、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推进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科技攻关,有效释放多元创新主体协同的“倍增效应”。

校内、校地、校企三大融合为校地双方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马驴遗传评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先后落户聊城大学。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成为拥有多个省级平台的生物制药新型研发机构,为聊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聊城大学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助力聊城形成了全球唯一的驴全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氧化铝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解决了赤泥污染问题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黑水虻种虫繁育和有机废弃物转化技术体系有力支持了聊城畜牧业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全力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为聊城大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科研优势,推进鲁西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繁荣提供了广阔舞台。

2012年,学校响应聊城“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城市品牌创建成立运河学研究院。2019年,聊城被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后,聊城大学立即成立黄河学研究院,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研究团队,依托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绿色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十余个相关科研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特别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现实问题,开展对黄河的综合研究、协同研究。2022年12月,学校黄河学研究院获批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

同时,学校鲁西运河流域民间音乐传承、鲁西地区民间美术遗产、茌平小高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鲁西黄河音乐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等四个项目先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创新奖”,一个单位四获省级文化创新最高奖项,全省罕见,充分展现了聊城大学在鲁西运河、黄河文化研究的优势特色,也为鲁西运河、黄河文化繁荣提供了学术与实践支持。

聊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支持聊城红色文旅事业发展,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合作成立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中心,填补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空白,创设“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面向全国各科研单位公开招标,助力聊城革命老区文旅发展。学校挖掘聊城革命战争年代及孔繁森精神的鲜活红色资源,邀请驻聊高校教师进行“同城大备课”,发挥龙头作用推进聊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激发青少年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精神力量。

此外,聊城大学龙舟队在国内外赛场摘金夺银、声名远播,获得国家级及以上赛事冠军240余项,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报道500多次,这些成绩不仅为聊城大学赢得了荣誉,也提升了聊城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迈入下一个五十年新征程,聊城大学将坚守鲁西大地办学不动摇,以主动融入和服务支撑“六个新聊城”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用好用足省市共建、校地融合一揽子政策红利,深化校内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全面提升应用技术研创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聊城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贡献“聊大智慧”“聊大方案”“聊大力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张超)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