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盲盒风靡的冷思考

淄博新闻网 2024-08-30

张店区一商场的潮玩店内,“小顾客”正在选购卡牌盲盒

□全媒体记者 李倩 实习生 李钰轩

近期,卡牌盲盒以其神秘和惊喜的特性,将简单的购物行为转变为一场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游戏,激发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收集欲。这种消费乱象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更容易被新鲜感和未知所吸引。那么,在集卡热潮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与现象?面对卡牌盲盒引发的消费乱象,我们应如何采取措施?

卡牌盲盒究竟有何魔力

《2023年中国收藏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收藏卡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42.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

暑假期间,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收集卡牌。以小马宝莉卡为例,他们通常是从一整盒卡牌中随机选取卡包,每包里有5至6张卡牌,便宜的每包2元,而“高级”款式每包则几十元,也有部分学生购买一盒乃至几盒。

8月25日,记者在张店区一商场的潮玩店看到,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卡牌盲盒,顾客络绎不绝,以中小学生为主。其中,一名女学生在柜台前挑选卡牌盲盒,她告诉记者:“我经常购买卡牌盲盒,已经收集了许多套。”

当日,在该商场的另一家店,市民赵先生正陪女儿挑选小马宝莉卡和配套卡牌夹。“自今年上半年开始,女儿沉迷于收集卡牌,每次抽出高级卡牌,她都兴奋不已;面对低级卡牌时,则显得有些失落。”赵先生透露,这些卡牌和卡牌夹均出自同一品牌,女儿将购买的卡牌集中收集在卡牌夹中,并时常取出欣赏。

卡牌盲盒商家通过不断刺激购买者的欲望,使得一些人陷入盲目追求的漩涡。更重要的是,卡牌盲盒的“成套收集”心理,容易使人陷入“稀缺效应”的误区,在这个过程中,集卡爱好者需要自我反思,避免被商业营销手段所左右,保持理性消费的心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店恩光心理咨询工作室负责人田梅青表示,家长在发现孩子集卡成瘾时,应保持冷静与理性,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谨防卡牌直播消费陷阱

如今,一股“拆卡风”从线下刮到了线上,网络直播间里“买家下单,主播代拆”的形式吸引了众多未成年人观看购买。在短视频平台上,以“拆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现众多以“XX拆卡”命名的主播。

在各个拆卡直播间中,小马宝莉卡尤其受到买家的喜爱。“叠叠乐”是直播间中的一种流行玩法。直播间推出优惠活动,拆出级别越高的卡牌,赠送卡牌的数量越多,增加了抽取最高卡位CR的概率,极大地提升了购买热情。

除了“叠叠乐”,另一种受欢迎的玩法是“数小马”。在这种玩法中,买家购买卡牌后,由主播现场拆包,并统计卡牌上的小马数量。不同的数量会对应不同的奖励,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同时,他们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交群体。主播带来的情绪价值让用户体验到被羡慕被祝贺的感觉,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据统计,头部卡牌公司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在抖音的销售额屡创新高,仅2024年上半年便高达2.78亿元。这种惊人的销售业绩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在直播间内下单、观看、期待的心理驱动。他们或许并不真正需要这些卡牌,但他们享受的是那种拆包瞬间的快感与期待。

卡牌盲盒热潮下的反思

卡牌盲盒的风靡,既是文化消费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警示。在享受这种新型文化产品带来的乐趣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群的影响。

当前,文化消费已不仅是个人娱乐的选择,而是形成社会文化氛围的关键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身份认同、审美偏好,更深深嵌入了社会结构之中,成为塑造社会风貌、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生产商还是销售商都应厘清定位,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及文化价值,将卡牌盲盒打造成为传播正能量、促进文化交流的工具,避免过度商业化。

面对卡牌盲盒消费乱象,市场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规范销售行为,防止未成年人过度和不合理消费。目前,一些学校已禁止学生集卡和换卡,但单纯的禁令可能导致学生失去自己的爱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老师可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在家庭中,家长应跟孩子加强沟通。在网络媒体时代,未成年人与父母、同伴的交流减少,他们可能通过集卡来寻求归属和友谊。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主动交流,让孩子感受到陪伴与关注,减少对物质的依赖,避免盲目跟风。”田梅青表示。


        编辑:王磊
        审核:李子亭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