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快评丨劝导“鬼火少年”,缺不了家长这一环

警界 2024-08-30 2758

在济南市章丘区,一群被称为“鬼火少年”的未成年人,因为“飙车炸街”引发了全网热议。随着警方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他们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针对未成年人“飙车炸街”这一社会现象的整治,许多专家从加强惩戒、严格执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深入探究原因后不难发现,要劝导这些“鬼火少年”,他们背后的家长也是关键。

从警方发布的抓捕视频来看,这些“鬼火少年”大多为未成年人,有的染着头发,有的身上带有文身,行为也透露出十分的不羁与叛逆。他们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有了强烈的情感表达需求,这一点从他们被查获的改装车上就能略窥一二。贴贴纸、改颜色、喷漆、加装音响,无一不为了表达自己的个性。当警方问起他们为什么骑电摩,他们的回答也大体相同,渴望个性、追求刺激、享受他人眼光……这些需求汇集到一起,骑着电摩“炸街”就成了一个完美选项。

面对他们,公安机关实施的打击范围有限。电摩加速极快,实施抓捕时难免束手束脚、不敢施展全力,生怕磕了碰了。即使抓到未成年人,仅仅批评教育,成效也相当有限,口头训诫、言语教导、责令将电摩复原等手段,很难对这些少年实施真正的惩戒。

在这一背景环境下,来自家庭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及时告知未成年人电摩的危险,将孩子的兴趣引到正向的课余爱好或者兴趣技能上。令人遗憾的是,参与整治行动的几位警察发现,这些“鬼火少年”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缺位。一民警表示,有些少年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去带,有的父母在听闻孩子被查处后不是很关心,还有些父母离异之后,将孩子互相推给对方去管教。

尤其是假期,学生脱离了学校,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鬼火少年”现象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警方、家长、学校三者之中,最贴近未成年人生活、最能深入其内心世界并施加有效教化的,无疑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仅仅依赖公安的“打击”手段或学校的“驯化”教育,恐怕只能暂时遏制问题,无法根本解决“鬼火少年”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最起码,家长应当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倾注足够的关注与耐心,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远离“飙车炸街”等危险行为。

我们在面对这些“鬼火少年”时,也应保持一份理解和宽容。一味讽刺、谩骂对他们恐怕无益,将矛头对准他们,不如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鹿青松)

责任编辑:鹿青松

鹿青松

持续锻炼“四力”,抓到更多的“活鱼”。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