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2个全国生态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山东活动暨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两天时间,450余位各界宾朋齐聚烟台,24个新质生产力项目集中签约,14个烟台绿色低碳项目及协议签约落地,7个绿色低碳机构揭牌,“绿色”成果斐然。
这更是一场关于“产业低碳 绿色生活”的尖峰论坛,两院院士、高校学者建言献策,主论坛与七大分论坛干货满满,平行会议与现场观摩深化交流,各路精英汇聚一堂,把脉绿色转型新路径与新未来。
大咖齐聚,纵论绿色发展
本次活动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海波,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金明红,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出席活动并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牟书岭主持,烟台市领导李金涛、王松杰参加。烟台、青岛、德州先后分享了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的经验做法。
在活动主论坛上,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聚集一堂,就当下绿色低碳热点趋势及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把脉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以《双碳目标下我国核电发展研究与探讨》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表示,要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增大核电规模,统筹核电区域布局,启动内陆核电、地下核电建设,进一步挖掘核能利用率潜能,强化国家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储能”成为讨论的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表示,长时储能凭借长周期、大容量特性,可以在更长时间上调节新能源发电波动,以“长时储能+新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构建起绿色、稳定、可调的电力系统,很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博导、云储新能源创始人慈松则建议,在储能的发展方面,应该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共享储能管理运营公司,整合储能全产业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储能人才、产业留在本地。
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交流环节,万华化学、东方电子、永锋集团精益智能研究院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讲述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低碳减排、清洁能源应用的故事。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山东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现场会重要平行会议,以及国际零碳岛屿联盟暨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专题会议、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建设专题会议、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产业合作暨“华龙一号”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中国核电产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中国核电产业高端装备论坛、山东省绿色低碳冷链技术交流会、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等七大论坛活动,并同期举办了2024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让行业专家及市民百姓共享绿色产业成果。
签约揭牌,结出绿色成果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平台可以护航企业创新发展。活动现场,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和烟台绿色低碳项目集中签约,掀起了一场逐“绿”而行的新热潮。
大会上共进行了3轮24个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涉及人工智能、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含新量”十足,基本涵盖“8+9”产业。这些项目中,落地烟台的共有5个,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一批新的引领性的“双碳”领域机构、单位亮相。活动现场,中国能源研究会烟台专家工作站、中核集团山东区域产业协同中心、山东制冷学会清洁能源技术工作站、烟台市清洁能源产业协会、烟台市公共资源能源交易中心、烟台绿色低碳综合平台、烟台能耗收储交易平台等7个绿色低碳机构及单位集中揭牌,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公众碳管理?烟台市公共资源能源交易中心的揭牌,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烟台市公共资源能源交易中心的揭牌,将为烟台碳资产的管理、碳足迹、碳金融、碳普惠的发展,开启良好的开端。”烟台市能源集团董事长张丰奇介绍,该平台的搭建,将改变过去公共碳资产缺乏管理的现状,平台会统一进行管理,通过打造应用场景,增强互动交流,实现碳交易和碳管理。
在烟台绿色低碳项目及协议签约仪式环节,国家节能中心和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合作协议、烟台区域储能中心项目等6个合作协议和8个项目进行了签约,代表了烟台市绿色低碳领域的重点转型方向,将助推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做好示范,争当“碳”路先锋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烟台一直奋力争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赋予烟台的重要定位,更是烟台的努力方向。
活动现场,发布了全国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名单。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脱稳耦合平板膜法矿井水零排放技术、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余热提质(相变)高温热泵装置上榜,烟台绿碳技术获得“国字号”赞誉。
当下的烟台,绿色动能澎湃。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在致辞中表示,烟台正抢抓机遇,系统推进能源、产业、城市、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美丽烟台建设,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示范。
烟台清洁能源优势突出,创造了“五个第一”:发出中国第一度大规模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发电和山东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395万千瓦、居山东省首位,烟台海阳是中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烟台正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总投资7000亿元的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到203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6000万千瓦,年产清洁电力2900亿度,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费1.2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可圈可点”。建设了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园区,推动建设、生产、材料和产品等全流程节能减排。烟台立足把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了596平方公里的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到2035年,年发绿电2000亿度、年产绿色蒸汽880万吨。
“城市”向“绿”发展,好游好玩更宜居。串联打造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长岛的近海旅游岛链;开展滨海一线文旅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构建千里海岸观光廊道;打造大南山城市中央山体公园、昆嵛山城市郊野山体公园。依托烟台母亲河—夹河,在主城区中轴位置规划建设53平方公里的夹河·幸福新城,新城内的建筑、能源、交通设施等均按照绿色低碳的标准系统布局建设,着力打造生息之城、未来之城。
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烟台是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碳达峰试点城市,投用了中国首个数字化虚拟电厂,打造了一批零碳校区、零碳社区、零碳交通等示范场景。实施了中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工程,目前核能零碳供暖面积达到1250万平方米,工业余热供暖达到1000万平方米,计划3年内实现中心城区零碳供暖全覆盖。
本次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与全国生态日山东活动同期举行,既是对全国生态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山东省和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迈上万亿之城的烟台,正锚定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谱写奋进新征程的烟台篇章。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秦雪丽 于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