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治理骑行生态,不能仅止于辟一条道

文汇报 2024-08-15

近日,河北一名11岁男孩跟随父亲在公路上骑行,摔倒后被对面车道行驶的小汽车碾压身亡。这一事故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把愈发火热的骑行运动,推向了风口浪尖。

近年来,骑行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而且经过多年发展,骑行运动已从专业化转向了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没有专业装备和知识的前提下,踩着共享单车就加入了骑行队伍。参与人数的暴增,一方面反映出这项运动、这项产业的勃勃生机。为此,许多地方也积极响应,专辟道路,推广线路,将骑行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骑行爱好者,打造“骑行友好城市”。

但另一方面,骑行热暴露出的乱象和隐患也与日俱增:许多人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骑行,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提升;许多自行车被停放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导致交通压力增大;更有许多不文明、不规范的骑行方式,如逆行、闯红灯、并排堵道、随意并线、脱把骑行,严重威胁着道路安全。

11岁男孩的悲剧,让这些早已存在且不断发酵的乱象和隐患,彻底地曝光在公众视野中,也理应倒逼相关管理部门反思:打造骑行友好城市,提升参与人数固然重要,但更紧迫的任务在于治理生态。

治理,首先在于规范。这起事故中,男孩未满12岁便上路骑行,事故发生路段为机动车道,这些都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此外,事故发生时,骑行队伍的整体速度涉嫌超过常规,而男孩又处于高风险的“蹭风”状态,这些也都可能是产生事故的因素。男孩的离世令人倍感痛心,更引人追问:假如可以更早、更严地对骑行乱象进行常态化的执法检查,这样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假如可以对骑行团体的规模、车速、行为作出更明确的规范,制定更具体的规定,这样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在规范的基础上,治理更要注重规划。某些地方的自行车道忽宽忽窄,窄到甚至不便通行;某些地方的自行车道上铺设着窨井盖,对骑行造成频繁的颠簸;某些地方的自行车道上,常常有行道树横加阻拦;还有某些地方,索性在人行道上划设自行车道,让行人和骑行者都不知所措。这些不合理的车道设计,无不反映出,某些城市的道路规划,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无法接纳高速扩容的骑行群体。

事故发生后,网友们一致谴责骑行队伍的不规范行为。但也有骑行爱好者表示,骑行道不够用、不好用,是许多人冒险骑上公路的原因。此外,我们也时常能看到,驾车者、骑车者、行人分为三派,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责对方侵占了己方的道路使用权。诚然,不文明行为是酿成矛盾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可曾想过,驾车、骑车、步行,其实是多数人共有的三种通行方式,而这三种方式之间的摩擦,某种程度上也共同指向了道路规划存在的缺陷。

鲜血的教训,留给男孩的父亲,也留给相关管理部门。对于骑行者而言,骑行只是一个人、一辆车、一条道。但对于城市而言,骑行是一个圈群,是一种生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规范骑行行为,治理骑行生态,远不止开辟车道这一件事。

文: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夏徐寅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