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绵延千里、跨越千年,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通的“大动脉”。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河渠要害之地”,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屋脊”,当然这里也有明清时期管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关河道总督署。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上的重要工程,曾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河道总督署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展现“运河之都”风貌。
展现运河风貌
焕发出新活力
走进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曾经的河道总督署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在精心的规划和建设下,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内,镂空墙壁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同时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珍惜。
往里走去,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几个大字刻在耐候钢上,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且历经沧桑的视觉感受,耐候钢独特的质感和锈色为这几个字增添了一种古老的氛围。“耐候钢在自然环境中会逐渐形成独特的锈色,这种锈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用它来作为背景元素,更能与遗址的历史厚重积淀相互呼应,强化整体氛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历史的痕迹。”项目负责人介绍。
沿着青石板路,来到展示馆内,一面视觉冲击感极强的展示墙映入眼帘,通过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让游客了解河道总督署的前世今生。在展示墙的右侧,是一座自动旋转的艺术铜门,上面镌刻着清光绪年间的《山东运河全图》,运河之都的盛世繁华也将从这里徐徐展开。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共分为展示馆、文化广场和遗址保护展示区三个部分。其中展示馆共分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除了序厅之外,共分“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与“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等6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历史,是立体展示京杭大运河水路之冲、咽喉要塞历史芳华的文化载体,多维度讲述“运河之都”的悠久历史以及运河的变迁与辉煌。而遗址保护展示区,在对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保护性回填后,于原址采用模拟展示的方式,建设了河道总督署大门、仪门、大堂、中路等标识基座,以“大运步道”环绕相拥,其间10个展台上展示的是在此考古发掘出的部分遗存,这些遗存也在这里向世人讲述尘封的历史。
传承运河文化
活用文化遗产
贯通南北、沟通内外、联通古今的大运河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河道总督署是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军政一体的机构,元、明、清三代曾设于济宁,济宁也因此被誉为“运河之都”。
河道总督署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展示典型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济宁市及任城区推进河道总督署遗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启动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项目,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文物传承利用工作。
“通过开展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遗址分布情况、遗址历史格局和文化内涵。”该项目负责人说,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项目以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方式对河道总督署遗址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建设集文化展示、遗址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遗址公园。该项目是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重点项目,是贯彻中央《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展现运河之都风貌的地标性工程,也是济宁市重点工程。
下一步,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将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运河之都”风貌。同时,以运河文化为基,打造可供市民游客探究运河文化的研学基地和休闲平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汪泷 孔媛媛 张清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