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韵·好运|深耕运河文化,济宁市博物馆文化味、烟火气融入生活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8-09 1525

从早期的馆内讲解服务,到“文博大课堂”走进中小学,再到各类特色社教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进取。如今,济宁市博物馆以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为使命,不断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带着“烟火气”和“文化味”融入生活,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小讲解员上岗

收获游客好评

7月30日,走进济宁市博物馆(文化中心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孔子立体壁画,各类仿古建筑、文物陈列有序分布,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建筑中心螺旋式的结构令人眼前一亮,展厅布局精巧,各种立体仿古模型古朴逼真。

济宁市博物馆(文化中心馆)自2019年9月29日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场所。该馆位于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文化中心,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整体建筑由几何形叠加而成,总建筑面积达27000余平方米,地上四层,馆内陈列着16万件套珍贵藏品。

馆内陈列展览区常设七个大型固定展览,包括以反映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的济宁千秋展;以展示“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为主旨的石刻艺术展;以反映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史实为基础,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运河文化展;展示济宁古老大地上现存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存的人文胜迹展;展示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作品的朱复戡艺术馆;展示济宁革命军事斗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济宁革命军事馆;以及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当代美丽济宁的具有临场性、交互性、参与性特点的数字济宁展。

深入展厅,听到稚嫩的声音在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展厅的情况。一名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孩子正热情地引导着前来参观的游客,为大家细致入微地讲述着每一个文物的来历,生动地讲解着历史典故和故事,耐心地介绍着各类模型。“这里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场景复刻,曾经,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留下了千古佳话。”志愿者讲解员王艺洲介绍说,他有条不紊地引导着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20分钟后,讲解结束,他带领着游客又回到了起点,圆满完成了展区内所有内容的讲解。他的朋友,胡奥,一直都跟在他身边,他们是一起参与暑期公益讲解的初中生。胡奥的父亲胡昱跟随两人并拍下他们讲解的视频,他说,“通过孩子的朋友了解到在博物馆可以进行讲解,认为这对孩子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同时也非常有意义,所以很愿意让孩子来试试。”


志愿活动火爆

社教深入人心

像这样参与到暑期小小讲解员公益讲解活动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讲解,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在社教活动中的成长和蜕变,无疑是一种欣慰和骄傲。

当暑假到来之时,济宁市博物馆(文化中心馆)为孩子们精心策划并开展了暑期充实而丰富的社教活动。对于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工作人员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深情讲述那些深受孩子们喜爱、充满趣味的历史典故,并且组织孩子们通过充满创意的折纸、色彩斑斓的绘画、妙趣横生的彩泥以及独具匠心的贴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精彩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展示。

年龄在6~12岁的孩子们则有机会参与到“小小讲解员”的活动当中来,然而面试的过程却相对而言较为严格。“我们会给招募的志愿者一份精心准备的资料,并给予他们整整一周的时间去用心学会其中的丰富内容,一周之后便会进行严格的面试和全面的考核。”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翟滢介绍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积极性极高,大部分都能够顺利通过面试。”

12~18岁的少年除了能够担任讲解员这一重要角色之外,还可以积极参加暑期科普社教的活动,在活动期间认真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现场教学现场制作,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来深入了解文物。“7月份报名的孩子有将近30人,我们已经在招募8月份的志愿者。”翟滢说,“目前报名情况十分火爆,我们此次活动志愿者的上限为50人,截至目前已经报名45人。”

如今这种令人欣喜的好局面,源于济宁市博物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通过持续不断开展的社教活动,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已深深沁入广大青少年的心田。


十年社教道路

创新成果丰硕

“在2013年,济宁市博物馆就已经展开了社教工作。”翟滢回忆说,“早期是在博物馆内提供讲解服务,但是济宁是运河之都,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馆内,更应该走出去,才能真正做到活化利用。”于是,在2013年,济宁市博物馆开展“文博大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课方式,把博物馆送进了中小学之中。博物馆的讲解员摇身一变成为社教老师,在学校里为孩子们深入讲解济宁文化、运河文化,这种新颖的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015年,济宁市博物馆联合特殊教育学校,以关注特殊儿童为初衷,开展了“同在阳光下”主题社教活动。“我们通过讲解员们简单的手语交流,为听障儿童讲解,在展区为视障儿童制作盲文阅读板,并让他们触摸文物复制品以便于了解,编撰省内首套博物馆盲文教材。”翟滢说。通过这一系列贴心的举措,此项社教活动在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

2017年,济宁市博物馆精心开展了“石说鲁礼”系列活动。该活动通过珍贵的汉碑、汉画像石的拓片,深度且细致地还原了古代礼制,并巧妙地搭配汉服,让孩子们得以沉浸式体验鲁礼文化。其中包括拜谒礼、飨燕礼、养老礼等丰富多样的礼仪形式。不仅如此,这一精彩活动还受到诚挚邀请前往新疆,并在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三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

2019年,“相遇”系列活动重磅推出。这一系列活动以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为重要载体,以发生在我市的历史人物、动人心弦的事迹、令人难忘的场景为关键切入点,通过5期系列活动进行展现。

《儒道相遇·孔子见老子》,让孩子们通过了解伟大思想家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卓越能力;《策马挽弓,诗酒年华·诗仙与诗圣相遇》,使孩子们深切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教与学相遇》,积极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尊师重道,鼓励孩子们潜心学问;《城河一体,人水相依·大运河和济宁城相遇》,引领孩子们了解运河文化和济宁地方史,帮助他们建立生态保护意识;《让文物活起来·传统与现代相遇》,传承先祖的智慧之火,为后世开创全新的先河。此项系列活动在2021年荣获山东省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

2021年,“‘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系列活动——流动博物馆‘中国运河之都·济宁”走进社区,开展济宁运河文化的宣讲普及活动;“‘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系列活动——你好,运河”走进小学,向孩子们热情地宣讲普及济宁的运河文化;学生们走进济宁市博物馆,专注聆听“‘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系列活动——‘中国运河之都·济宁’”的动人故事。此项系列活动在2023年荣获山东省第五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

2024年3月,济宁市博物馆受邀前往任城实验小学,以第三方的身份入驻,为孩子们倾心提供社教服务,结合课本知识精心开展特色社教课程,该课程持续开展至6月底,累计上课45节。

“目前,博物馆同时开展了新栏目‘品茗文古’,涵盖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翟滢表示,下一步,济宁市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以运河古建筑为依托,精心打造“运河记忆游”,让孩子们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领略历史的韵味。同时,积极开展船游运河社教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运河的灵动与壮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彦霏 通讯员 黄晓晨)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