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中,旦角的女性形象往往以细腻、柔美的扮相示人;而刀马旦,则以气势见长,例如樊梨花、穆桂英等角色,提刀骑马,显示着自己的高强武艺。近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打造的“好戏薪传人”视频栏目来到了第七期。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了解“能文能武”的刀马花衫,国家三级演员李静。
出身贫寒,用汗水改变命运
李静,1989年出生在泰安肥城市,工刀马花衫,主演的剧目有山东梆子《徂徕山花》《豹头山》《刀劈杨藩》《穆桂英下山》等,是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的一名青年演员。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坐落于泰山脚下。当记者见到李静时,便被她明媚和善的笑容深深感染,淡淡的泰安口音极富有亲和力。而一旦站上舞台,李静瞬间入戏,眼神变得坚定、明亮,动作干净利落,与她生活中谦逊内敛的性格形成明显的“反差”。
作为一名刀马花衫,李静的表演风格刚柔并济,大开大合,与山东梆子的高昂激越格外契合。李静告诉记者,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而始建于1953年的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则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舞台上的李静,威风漂亮,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但实际上,李静并非生于戏曲之家,当初学戏,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谈及过去,李静泛起泪光:“我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父亲当初为了供我学戏,东借西凑买了一辆拖拉机,靠给人拉石头挣钱。即便如此,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也是四处借钱凑齐的。”
父母的不容易,李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只能更加努力,来回报父母的辛劳。不论寒冬酷暑,她总是最早走进练功房,一练就是二十多年。
如今,李静靠汗水改变了自己命运,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成为母亲的李静,开启了院团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一生中遇到了很多贵人,老艺术家苏尚池,李庆莲,著名演员李红、刘同明等老师们都给了我弥足珍贵的指导。我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各位前辈老师多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公,承担了许多家庭的琐事,让我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喜欢威风凛凛,而成为“穆桂英”
生活中内敛文静的李静,为何会选择“习武”?
“我从小性格比较阳刚,喜欢穆桂英威风凛凛的感觉,所以选择了练习刀马这个行当。”李静告诉记者,“就是两个字,热爱。”
威风的穆桂英让李静走上了戏曲之路,而李静的学习不止如此。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角色,她都在练,都能演。
有一次演出《泰山石敢当》,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因突发事件不能上场。该剧导演杨宪法提出,让非常年轻、没有正式演出过该剧的李静出演。离正式演出仅有两天时间,剧中人物戏份多、难度大,所有人都为她捏了把汗。
杨宪法导演没有看错,这位年轻演员圆满完成了这个紧急的任务,李静“十年磨一剑”,初露锋芒,就此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戏曲之路,斩获省内外奖项无数,成为了山东梆子的一名“新秀”。
谈及印象最深之事,2019年,参加由山西卫视主办、中国戏剧界资深主持人白燕升打造的《中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节目的经历,让李静记忆犹新。
“在节目上,我梦寐以求地见到了白燕升老师,以及各位‘梅花奖’获得者评委老师。4个折子戏演下来,得到了宝贵的点评。”李静说,“最终我如愿获得了全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人物。”
李静更难以忘记的是院团在她背后全力的支持。在节目的首期,团里为李静特别准备了一套全新的“黑靠”,取代了穿着多年的“红靠”,让李静以最好的形象,出色地完成了演出。李静回忆到:“团里的资金比较紧张,为了省钱,我们一起坐了9个小时的大巴从山东赶到山西。中午的时候,不管是上年纪的前辈,还是青年演员,都一起在设施落后的服务区角落里对付着吃午饭,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我身上。”
“那一次,我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我们团‘一棵菜’的精神。”李静说。
刻苦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团里的排练室内,摆放着一排旧练功鞋,有的外皮花纹已经磨掉,有的鞋跟已经磨穿。这些旧鞋子默默记录着李静刻苦练功的日子。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李红告诉记者:“李静12岁就来到团里了,那时候就能看出是个好苗子,扮相、嗓音条件都很好。”
李红说:“在旦角里,大靠功是非常吃功的。但是李静非常能吃苦,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要练。前段时间,为了参加红梅大赛,这么炎热的天气下,李静扎上好几十斤的靠一直练,汗流浃背。我说,你可别中了暑。李静说,我想多练练,心里更有底。”
“老话说得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实这是最出功的时候。只有不停地练,才能把最好的效果带给观众。”李静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跟随李静来到了道具间,在这里,李静展示了刀马旦的一身行头:“这个是胖袄,这个是腰包,这个是巾帼女英雄角色穿的靠,再戴上七星勒子和狐尾,加起来大概20多斤重。有句行话,叫做宁穿破不穿错,天气再热也必须这样穿,少一件都不可以。”
除了自身的努力,李静反复提及前辈老师对自己“手把手”的帮助。“每次排戏,李红老师从上场开始,一步一步、一句一句教我。”李静说,“而在排练现代戏《徂徕山花》时,宋惠玲导演也让我对演戏有了很多新的突破。”
如今,李静对山东梆子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小时候演戏比较外化,喜欢表现,不够走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磨练之后,我可以沉下心来去演戏。”
“我特别欣赏泰戈尔的一句诗:你所有的精力将变成礼物,你吃的所有的苦,将照亮你的路。”李红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张宇宁)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